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693|回復: 1

[戰史] 中國人民解放軍 - 成立歷程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12-25 22:42: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國人民解放軍誕生於1927年8月1日。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稱中國工農紅軍﹐抗日戰爭時期稱八路軍

和新四軍﹐從解放戰爭時期起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

、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緊密依靠人民群眾﹐進行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歷經艱難

曲折﹐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戰勝了國內外的強大敵人﹐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不朽功勛﹐贏

得全國各族人民的愛戴與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解放軍抵禦外來侵略﹐參加抗美援朝

戰爭﹐維護國家獨立與安全﹐參加和支持社會主義建設﹐同時﹐在加強自身革命化、現代化和正規

化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鞏固國防﹐保衛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堅強柱石。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國民黨內的蔣介石集團、汪精衛集團先後背叛革命﹐殘酷屠殺  
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使國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大革命遭到失敗。中國共產黨從失敗中認識到武裝

鬥爭和組織軍隊的極端重要性。1927年7月下旬﹐中共中央決定集合共產黨所掌握和影響的國民革命

軍﹐在江西南昌舉行武裝起義。8月1 日﹐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國共產黨前敵委員會和賀龍、葉挺、

朱德、劉伯承等領導國民革命軍等11軍第24師、第10師一部﹐第4軍第25師(葉挺獨立團擴編)﹐第20

軍﹐第3軍軍官教育團等部﹐共2萬餘人舉行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

誌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的開始。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八七”會議)

﹐總結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根據“八七”會議精神﹐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群眾運動基礎較好的地區發動和領導了武裝起義。9月11日﹐毛澤東等領導的由農

民、工人和革命官兵組成的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在湖南、江西邊界地區舉行秋收起義。12月11

日﹐張太雷、葉挺、惲代英、葉劍英、楊殷、周文雍、聶榮臻等領導工人赤衛隊和革命官兵舉行廣

州起義。至1928年6月﹐中國共產黨還領導了海陸豐、洪湖、黃麻、弋橫、湘南、桑植、渭華等地區

的近百次起義。以後﹐又領導了平江起義、左右江起義和其它起義(見彩圖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

﹐周恩來向起義部隊講話(油畫) 、1927年9月湘贛邊秋收起義﹐毛澤東率起義的工農革命軍向井岡

山進軍(油畫) 、1927年11月﹐湖北黃(安)麻(城)兩縣農民舉行武裝起義﹐14日攻入黃安縣城(油畫)

、1927年12月11日廣州起義﹐當日廣州市蘇維埃政府宣告成立(油畫) 、1927年9月和1928年2月﹐洪

湖、桑植地區分別舉行起義。1928年1月賀龍到達洪湖地區。圖為賀龍與洪湖軍民在一起(油畫)。在

這些起義中創建了許多支工農武裝。

湘贛邊秋收起義受挫後﹐毛澤東率領起義部隊向井岡山進軍。在永新縣三灣村進行改編﹐將一個師

縮編為一個團。在部隊中建立了共產黨的各級組織﹐把黨的支部建在連上﹔實行民主制度﹐制定了

革命紀律。三灣改編提出和實行的原則和制度﹐為建設新型人民軍隊奠定了初步基礎。

1927年10月﹐毛澤東領導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開展游擊戰爭﹐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實行工農武

裝割據。到1928年2月﹐在井岡山創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在井岡山鬥爭中﹐工農革命軍繼續

加強黨的建設和政治思想工作。毛澤東為工農革命軍規定了打仗、籌款和做群眾工作三大任務﹐制

訂了“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後來發展成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以及優待俘虜的政策。同年4月﹐朱德

、陳毅率領由南昌起義軍余部和湘南農軍編成的工農革命軍到達寧岡縣礱市同毛澤東率領的部隊會

師(見彩圖 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軍余部和湘南農軍﹐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

師於井岡山(油畫) )。兩支部隊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4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轄3個師

﹐共1萬餘人。1928年5月以後﹐各地起義建立起來的武裝﹐陸續稱為紅軍﹐1930年後﹐又改稱中國

工農紅軍。

井岡山地區的紅四軍﹐在毛澤東、朱德指揮下﹐採取“分兵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應付敵人”和“敵

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游擊戰術﹐粉碎了江西、湖南兩省國民黨軍的多次“

進剿”和“會剿”。1928年12月﹐彭德懷、滕代遠等率領由平江起義部隊組成的紅軍第5軍主力轉移

到井岡山﹐同紅四軍會合。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陳毅率領紅四軍主力向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挺進﹐開展游擊戰爭﹐6月

至翌年3 月﹐先後粉碎了江西、福建、廣東三省國民黨軍兩次“會剿”﹐創建了後來成為中央蘇區

的贛南、閩西根據地。1929年12月﹐中共紅軍第四軍前委根據中共中央九月來信﹐在福建省上杭縣

古田﹐由毛澤東主持召開了中共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會議全面總結了紅四軍誕生以來的建軍經

驗﹐通過了以《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為中心內容的決議案。決議規定了紅軍的無產階級性質

和基本任務﹐明確了共產黨對紅軍的絕對領導和政治工作的地位﹐解決了如何把以農民為主要成分

的軍隊建成無產階級新型人民軍隊這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它在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發

展史上起了長時期的指導作用。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其它地區紅軍﹐先後創建了湘鄂西、鄂豫皖、湘鄂贛等革命根據地﹐並在鬥爭中

逐步發展壯大。1930年6月以後﹐各革命根據地的紅軍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和全國紅軍代表會議決定﹐

分別進行了整編。贛西南革命根據地和閩西革命根據地紅軍編為第1軍團﹐朱德任總指揮﹐毛澤東任

政治委員﹐轄第3、第4、第12軍。隨後﹐由贛西南地方武裝組成的第20、第22軍也劃歸第1軍團建制

。閩西革命根據地紅軍編為第21軍。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紅軍編為第2軍團﹐賀龍任總指揮﹐周逸群任

政治委員﹐轄第2、第6軍。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紅軍編為第3軍團﹐彭德懷任總指揮﹐滕代遠任政治委

員﹐轄第5、第8、第16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紅軍第11軍改編為第1軍。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紅軍編為

第10軍。廣西省右江革命根據地紅軍仍為第7軍。廣東省東江地區紅軍編為第11軍。江蘇省南通、海

門、如皋、泰興地區紅軍編為第14軍。浙江省南部地區紅軍編為第13軍。全國紅軍總數達7萬餘人。

紅軍第1、第3軍團編成後﹐分別轉戰湘贛、湘鄂贛地區﹐於8月23日在湖南省瀏陽縣永和市會合﹐組

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和中共紅軍第一方面軍總前敵委員會﹐朱德任方面軍總司令﹐毛澤東任

總政治委員和總前委書記。

1930年11月∼1931年9月﹐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毛澤東、朱德指揮下﹐採取“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

連續打破國民黨軍3次大規模“圍剿”。在此期間﹐由贛南地方武裝編成的紅35軍和由右江地區轉移

到中央蘇區的紅7軍先後劃歸紅軍第一方面軍建制。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

員會成立﹐朱德任主席﹐王稼祥、彭德懷任副主席﹐下設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經理部。中革軍

委成立後﹐撤銷了紅一方面軍總部﹐其所屬部隊歸中革軍委指揮﹐並稱中央紅軍。12月﹐寧都起義

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團﹐季振同任總指揮﹐蕭勁光任政治委員﹐歸中革軍委直接指揮。不

久﹐中央紅軍組建了第1軍團總指揮部﹐林彪任總指揮﹐聶榮臻任政治委員。1930年11月∼1932年3

月﹐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紅軍相繼挫敗國民黨軍3次“圍剿”﹐並取得襄北作戰的勝利。在此期間﹐紅

2軍團改編為紅軍第3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紅軍於1931年1月和5月﹐先後打破國民黨軍第1、第2次

“圍剿”﹐11月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治委員﹐下轄第4、第

25軍。爾後紅四方面軍主動發起攻勢作戰﹐至1932年6月﹐連續取得黃安、商潢、蘇家埠和潢光4次

戰役的勝利﹐使國民黨軍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第3次“圍剿”計畫遭到破產。湘贛、湘鄂贛、贛東

北等革命根據地紅軍在反“圍剿”作戰中也取得了勝利。

各地紅軍經過 3次反“圍剿”作戰﹐共殲滅國民黨正規軍20余萬人﹔主力紅軍發展到15萬人﹐各革

命根據地得到鞏固和擴大。

1932年7月﹐蔣介石調集約50萬人的兵力﹐對湘鄂西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發動第 4次“圍剿”。由

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兩地區的紅軍未能打破敵人的“圍剿”﹐被迫於10月分別退

出革命根據地。鄂豫皖地區的紅四方面軍主力於12月轉移到四川北部地區﹐接著創建了川陝革命根

據地。此後﹐打破了國民黨四川軍閥部隊的“三路圍攻”和取得3次進攻戰役的勝利﹐部隊發展到 5

個軍約8萬人。1933年11月至1934年9月又取得反“六路圍攻”的勝利。留在鄂豫皖地區的部分紅軍

於1932年11月重建第25軍﹐繼續堅持鬥爭。湘鄂西地區的紅3軍經過艱苦轉戰﹐於1934年6月到達貴

州省沿河地區﹐此後創建了黔東革命根據地。

1933年2月﹐蔣介石以30多個師的兵力﹐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 4次“圍剿”。紅一方面軍在周恩

來、朱德的指揮下﹐打破了國民黨軍的“圍剿”。5月﹐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部成立﹐朱德任總司令

兼紅軍第一方面軍司令員﹐周恩來任總政治委員兼紅一方面軍政治委員。

1933年9月﹐蔣介石調集100余萬人的兵力﹐對紅軍進行第5次“圍剿”﹐其中直接用於中央革命根據

地?主義錯誤的戰略指導﹐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主力

於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長征(見彩圖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開始長

征。圖為中央蘇區首府、中央紅軍出發地--江西瑞金 )。湘贛、湘鄂贛、閩浙贛等革命根據地紅軍

的反“圍剿”作戰﹐也都遭到失敗。在此之前﹐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於1934年7月﹐以第7軍團(1933

年10月正式組成﹐軍團長尋淮洲﹐政治委員蕭勁光﹐11月後為樂少華)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

皖贛邊挺進。8月﹐以湘贛革命根據地紅6軍團(任弼時任軍政委員會主席﹐蕭克為軍團長﹐王震為政

治委員)西征﹐10月到達黔東﹐與紅3軍(後恢復第2軍團番號)會合﹐接著向湘西發動攻勢作戰﹐至

1935年1月﹐創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

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初期﹐由於“左”傾冒險主義領導者實行退卻中的逃跑主義﹐使紅軍在突破國民

黨軍4道封鎖線後由8.6萬人減少到3萬餘人。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貴州黎平召開政治局會議

。會議採納了毛澤東的建議﹐改變了原定去湘西會合紅2、紅6軍團的計畫﹐轉向國民黨軍兵力薄弱

的貴州北部前進。1935年1月7日﹐紅軍占領遵義城。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

議(見彩圖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圖為會議舊址)﹐糾正了王明“左”

傾冒險主義在軍事上的錯誤﹐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確領導。遵義會議成為中國革

命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3月﹐成立了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三人軍事指揮小組。中央紅軍四渡

赤水河﹐於5月渡過金沙江。這時﹐紅四方面軍長征占領了以茂縣(今茂汶)、理番(今理縣)為中心的

廣大地區﹐一部前出到懋功、達維一線。中央紅軍繼續北進﹐強渡大渡河﹐翻越夾金山﹐於6月中旬

到達四川省西部懋功地區﹐同紅四方面軍會師。會師後中共中央提出北上創建川陝甘革命根據地的

戰略方針﹐張國燾則主張向青海、新疆或西康(今四川西部、西藏東部)地區轉移。為統一戰略思想

﹐中共中央政治局於6月26日在懋功以北的兩河口舉行會議﹐決定北上創建川陝甘革命根據地。7月

﹐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任命張國燾為紅軍總政治委員﹐並將紅軍第1、第3、第5、第9軍團依次改為

紅軍第1、第3、第5、第32軍。8月﹐兩個方面軍混編為左右兩路軍﹐過草地北上。當左路軍先頭部

隊到達阿壩、右路軍到達班佑、巴西地區時﹐率左路軍行動的張國燾拒絕繼續執行中共中央北上方

針﹐提出要紅軍南下川康邊﹐背著中央電令陳昌浩率右路軍南下。又提出“徹底開展黨內鬥爭”﹐

企圖危害黨中央。中共中央遂率右路軍中的第1、第3軍(後組成陝甘支隊)繼續北上﹐於1935年10月

19日到達陝甘革命根據地的吳起鎮﹐結束了長征。

在此之前﹐陝甘邊根據地和陝北根據地紅軍在艱苦困難條件下﹐積極開展游擊戰爭﹐粉碎了國民黨

軍多次“圍剿”﹐創建了紅軍第26、第27軍和陝甘革命根據地。謝子長、劉志丹等創建的陝甘根據

地﹐成為中共中央和三大主力紅軍以及紅25軍長征的落腳點。

  堅持鄂豫皖地區鬥爭的紅25軍﹐於1934年11月開始長征。12月到達陝西省雒南(今洛南)庾家河

地區﹐至1935年5月﹐打破國民黨軍的第一次“圍剿”﹐創建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7月﹐紅25軍打

破國民黨軍第二次”圍剿”。接著西征北上﹐於9月到此與該地區的紅軍第26、第27軍合編為紅軍第

15軍團﹐徐海東任軍團長﹐程子華任政治委員﹐劉志丹任副軍團長。11月初﹐陝甘支隊同紅15軍團

會師後﹐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治委員﹐葉劍英任參謀長﹐王稼祥任政

治部主任﹐下轄第 1、第15軍團﹐共 1.4萬餘人。11月下旬﹐紅一方面軍取得直羅鎮戰役的勝利﹐

為中共中央把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奠定了基礎。

張國燾率領紅四方面軍以及隨同行動的紅一方面軍第5、第32軍南下後﹐10月5日在綏靖之卓木碉宣

布另立“中央”﹐公然分裂黨、分裂紅軍。隨後部隊在天全、蘆山、名山地區與國民黨軍作戰﹐開

始曾取得較大勝利﹐但由於戰略方向的錯誤﹐在敵人進攻下﹐受到重大損失﹐1936年4月被迫撤至西

康甘孜地區。這時﹐部隊由南下時的8萬餘人減為4萬餘人。張國燾的南下方針即告破產。在中共中

央正確方針的影響和中央領導人的督導下﹐經過朱德等和紅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的鬥爭﹐張國燾被

迫於6月6日取消另立的中央﹐準備再次率部北上。

紅軍第2、第6軍團於1935年2∼8月﹐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圍剿”。11月撤離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開

始長征﹐轉戰於湖南、貴州、雲南等省﹐於1936年4月北渡金沙江﹐接著越雪山北進﹐於6月底7月初

到達甘孜地區﹐與紅四方面軍會師﹐7月5日﹐紅2、紅6軍團和紅32軍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

﹐賀龍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治委員﹐蕭克任副總指揮﹐關向應任副政治委員。7月上旬﹐紅四、紅

二方面軍從甘孜地區開始北上﹐8月上旬和9月初分別進入甘南地區。

1935年12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陝北的瓦窯堡召開會議﹐分析了國內階級關係變化的新形勢﹐

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總政策。1936年2∼7月﹐紅一方面軍取得了東征、西征戰役的勝利

﹐擴大了紅軍﹐鞏固和發展了陝甘革命根據地﹐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展﹐並為三大主力紅

軍會師創造了有利條件。8月﹐中共中央制定了紅軍三個方面軍協力奪取寧夏的戰略計畫。9月中旬

﹐張國燾電令紅四方面軍準備西進青海和甘肅西北部。16∼18日﹐中共西北局在岷州召開會議﹐否

定了張國燾的西進主張﹐重新肯定了北上方針。9月23日﹐漳縣會議又採納了從永清、循化渡河的意

見。會後張國燾電令紅四方面軍迅速從蘭州以西渡過黃河﹐向涼州、永登地區前進。後西進部隊因

氣候、地形條件受阻﹐中共中央和軍委又連電指示停止西進﹐立即北上。在此情況下﹐張國燾遂率

領紅四方面軍北上。10月﹐紅軍第四、第二方面軍分別在甘肅省會寧和靜寧將台堡地區同第一方面

軍會師(見彩圖 1936年10月﹐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地區會師﹐至此長征勝利結

束。圖為會師樓 )。

10月20日﹐國民黨軍開始大舉進攻。25日﹐按照中共中央和軍委的部署﹐紅四方面軍第30軍渡過黃

河。隨後﹐第9軍和紅四方面軍總部及第5軍亦渡過黃河﹐準備執行寧夏戰役計畫。11月 5日﹐紅軍

總部電令紅四方面軍河西部隊﹕目前主要任務是消滅馬步芳部﹐獨立開展一個新局面﹐首先占領大

靖、古浪、永登地區﹐必要時應迅速占領涼州地區。11日﹐中共中央決定﹕河西部隊稱西路軍﹐成

立以陳昌浩為主席、徐向前為副主席的西路軍軍政委員會﹐統一指揮該部的行動。此後﹐西路軍在

甘肅西北部同軍閥馬步芳等部的優勢兵力進行了 4個多月的浴血奮戰﹐共殲敵約 2萬人。但西路軍

也遭到嚴重損失﹐到1937年 3月中旬終於失敗。李先念等率余部翻越祁連山﹐穿過戈壁灘﹐進入新

疆。

1936年11月﹐紅軍取得山城堡戰役的勝利﹐迫使國民黨軍停止對陝甘革命根據地的進攻。12月12日

﹐西安事變發生。中國共產黨以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大局為重﹐努力促成事變的和平解決﹐為後

來的國共合作、共同抗日鋪平了道路。

1936年12月﹐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決定﹕組成23人的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毛澤東任主席﹐周恩來

、張國燾任副主席﹔朱德任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張國燾任總政治委員﹐劉伯承任總參謀長﹐葉劍

英任副總參謀長﹐王稼祥任總政治部主任﹐楊尚昆任總政治部副主任。至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前夕﹐

在陝甘地區的中國工農紅軍主力  
中國人民解放軍
和地方部隊發展到7.4萬餘人。

紅軍主力長征後﹐項英、陳毅等領導留在南方的紅軍和游擊隊﹐在和中共中央失去聯繫的情況下﹐

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以無比英勇的氣概﹐靈活的鬥爭策略﹐在8省14個地區獨立地堅持艱苦卓絕的三

年游擊戰爭﹐牽制和消耗了國民黨軍大量兵力﹐從戰略上配合了主力紅軍的行動﹐並保存了 1萬餘

人的武裝﹐成為爾後華中、華南地區人民進行抗日戰爭的骨乾力量。

在土地革命戰爭深入發展的時候﹐日本帝國主義於1931年製造“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三省

。當地軍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推動下﹐組成抗日義勇軍、游擊隊﹐英勇抗擊侵略者。中國共產黨

組織領導的東北抗日武裝﹐於1934年11月開始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1936年初改稱 東北抗日聯軍

。1936年至1937年7月﹐東北抗日聯軍廣泛開展游擊戰爭﹐殲滅了大量日本侵略軍﹐發展到10個軍﹐

1個獨立師﹐共2萬餘人。東北抗日游擊戰爭﹐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的殖民統治﹐推動了全國

抗日運動的發展。
發表於 2008-12-29 21:25:44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大大的分享!!::30: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12 11:21 , Processed in 0.13401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