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4736|回復: 7

[戰史] 抗日名將張靈甫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2-9 21:42: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張靈甫(1903年8月20日-1947年),原名鐘麟,字靈甫,西安城郊東大村人。在抗戰中著名的中國國民革命軍將領。國民革命軍「王牌」「模範師」整編七十四師中將師長,陣亡于國共內戰期間的孟良崮戰役。



生平

張靈甫中學時代即展示書法天才,于右任曾讚不絕口。1924年入北京大學歷史系,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為第四期步兵科學員,1926年加入西北軍,參加北伐,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1936年,因懷疑妻子吳海蘭有背叛行為,於自宅內將其槍殺,被蔣介石下令關入南京「模範監獄」10年。1937年抗戰爆發,王耀武一直很看重張靈甫的才幹,向蔣介石進言釋放張靈甫,遂得以返回原部隊戴罪立功,赴淞滬戰場。1939年武漢保衛戰中的萬家嶺戰役中,74軍久攻日軍不下,張靈甫自告奮勇,親率突擊隊從山後攀絕壁而上,攻佔張古山,立下大功。1939年3月,參加南昌會戰,右腿中炮彈負重傷,不顧醫生再治療一月可以痊癒的勸阻提前歸隊,帶傷參加長沙會戰, 從此留下殘疾,被稱為「跛腿將軍」。後提升為旅長、副師長、師長、74軍副軍長。1943年常德之戰,張靈甫親率突擊隊救援常德,迫使日軍退出,蔣介石譽為「模範軍人」。1944年5月開始的長衡會戰中,受上級保存實力的影響,未建戰功,被調至陸軍大學學習。1945年4月,湖南芷江保衛戰(雪峰山戰役)大獲全勝,被稱為「常勝將軍」,獲三等寶鼎勳章,獲美國金質自由獎章,升任74師中將師長。

1947年3月底,蔣介石對山東和陝北解放區實施了重點進攻。國民政府以24個整編師,45萬人,開始向中共山東解放區發起大規模進攻。負責調動國軍的國防部作戰次長劉斐是中共間諜,故意派遣張靈甫率領的74師重裝備部隊投入魯南山區,由孟良崮渡汶河攻取坦埠。5月11日,形勢不利下張靈甫決定鋌而走險,將部隊拉上孟良崮山麓,主動讓中共軍隊來包圍自己,希圖粘住解放軍,讓40多萬國軍包圍華東野戰軍主力。 共軍9個縱隊共二十萬人將其困於孟良崮。五個縱隊10萬兵力圍攻74師,外線則由宋時輪和何以程等4個縱隊抵抗山東境內四十萬國民革命軍的反包圍。由於曾經的內部職權問題導致李天霞部83師消極援助,而第5軍熊笑三部受宋時輪第10縱抵抗,遲遲未能攻入縱深,而25師黃伯韜無法突破王必成6縱防線。孟良崮地形不利導致張靈甫部重型武器難以發揮威力,最終經過四天激戰,74師在5月16日全軍覆沒。全部美式裝備的整編74師及整編第83師一個團32000餘人全部被殲,張靈甫陣亡。[1]

張靈甫在戰死前有遺書:「十余萬之匪向我猛撲,今日戰況更趨惡化,彈盡援絕,水糧俱無。我與仁傑[2]決戰至最後一彈,飲訣成仁,上報國家與領袖,下答人民與部屬。老父來京未見,痛極!望善待之。幼子望養育之。玉玲吾妻,今永訣矣!」


評價

國民政府方面評價
張靈甫「殺身成仁,為黨盡忠」。[3]蔣介石聞訊親撰祭文:「以我絕對優勢之革命武力,竟為劣勢烏合之匪所陷害。真是空前大的損失,能不令人哀痛!」蔣介石為其頒發第3號旌忠狀,在南京玄武湖畔為其修建紀念碑(國民政府敗退台灣後被拆毀),將山東蒙陰縣改名為靈甫縣(1949年後恢複原名), 並將英國援助的1艘驅逐艦命名為靈甫號。在台灣的忠烈祠,張靈甫是烈士第一人。


中共方面評價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張靈甫陣亡之處刻字慶祝,上書「擊斃張靈甫之地」。張靈甫的屍體後來被掩埋在沂水縣野豬旺村後山岡上。現在,孟良崮被中共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紀念孟良崮戰役的戰果。
 樓主| 發表於 2009-2-9 21:44:13 | 顯示全部樓層
張靈甫,陝西人,于1925年5月入黃埔軍校4期,不久即在戴季陶、王柏齡引荐下入國民党。在校期間,積极參与了驅許(崇智)斗爭,深收蔣介石的賞識,分至國民革命軍第一師(師長胡宗南)任職。

1932年,已是團長的張靈甫在國軍對鄂豫皖紅軍根据地第三次圍剿中,率部于六安、蘇家埠突破紅軍防線,迫使紅軍撤退,為國軍僅有的胜仗,獲蔣介石和胡宗南贊賞﹔在隨后的麻(城)黃(陂)戰斗中,充當先鋒的張團凶猛的進攻紅7師和紅20師陣地,一天就完成突破并迫使紅軍撤退,一路追擊,撈了不少好處。紅軍傷亡慘重,一名師政委犧牲,一名軍長重傷,團、營、連干部均有被俘……胡宗南連夸張靈甫是“黃埔英才,革命猛將”。

不久,張靈甫又以一團之眾,突破紅軍主力對衛立煌軍部的包圍,救衛立煌于必死之地,風頭更勁。同年冬,在漫川關之戰中,為關閉紅軍逃生之路,率部与紅34團(團長許世友)、219團(團長韓金城)血戰,雖未達到完全目的,也獲得了相當戰果。在入川追剿紅4方面軍中,張靈甫部在廣元被紅軍主力包圍,不僅未被殲滅,后期竟然組織起有力反攻,為紅軍很少遇見的“硬骨頭”。后因上馬時腿受傷到西安休養,腿好后駐扎廣元娶一新妻,不久就因怀疑新妻有奸情而殺妻入獄,軍旅生涯中斷。

1937年7.7后,國民党在漢口組建了一支新軍第74軍(軍長俞濟時)。在其下屬51師師長王耀武的要求下,張靈甫被祕密釋放,任王手下上校候差員,重新幵始軍旅生涯。很快張出任305團團長。在羅店戰役中,張先隱蔽机動,建立堅固陣地﹔再以偷襲方式吸引日軍于己方預設陣地前,以猛烈予以殺傷,取得了顯著戰果,受上級表揚。后又在望亭(137號大橋)之戰中以一團之眾抗擊日軍久留米師團三天并予敵以重大殺傷,圓滿完成任務。在南京保衛戰中,張靈甫受傷。戰后升為153旅副旅長兼305團團長。

1938年10月在張古山之戰(德安反擊戰)中,面對敵堅固險峻的張古山核心陣地,張靈甫率一營將士從山后懸崖攀上,占領張古山,取得關鍵性胜利。張古山之戰斃敵4千多人,馬千匹,是74軍成名之戰,從此成為國軍頭號王牌主力,而張也因此獲國民党云氅勛章,升任153旅旅長。

1941年9月的中日第二次長沙之戰,由于國軍密碼被日軍破譯,王牌主力74軍受到重創,但張卻因禍得福,撤退途中救了軍長王耀武,升任58師師長。
1942年5月幵始的浙贛會戰中,由于蔣介石下令避戰,沖在前、退在后的張靈甫未獲得顯赫戰功。1943年常德之戰中,張靈甫親率突擊隊救援常德守軍74軍57師,作戰异常凶猛,迫使日軍占領常德城當日即退出,為收复常德立下戰功。不久以后,在74軍軍長爭奪中失利,僅為副軍長兼58師師長。1944年5月幵始的長衡會戰中,受上級保存實力的影響,未建戰功,且被調至陸軍大學學習。

1945年4月芷江保衛戰中,張靈甫指揮74軍58師在鐵山与日軍血戰獲胜,戰后獲三等寶鼎勛章,升任74軍中將軍長。
抗戰結束后74軍改編為74師,作為御林軍守衛南京。1946年7月后調至蘇北前線。張靈甫率74師先后攻占淮安、淮陰等重鎮和十几座縣城,聲名大振﹔10月強攻中共軍事要地漣水,兩日即穿越1百多米的淤黃河攻入城內与5旅和7師混戰,最后在華野主力全力增援情況下不得不后撤。同年12月,74師再攻漣水,僅14天就擊破華野6師(縱)、10縱6旅、7師19旅13個團的防御,占領漣水城,華野僅6師即死傷5000多人。漣水對華野而言意義就象后來的錦州對于東北國軍一樣,它丟失以后,蘇北根据地淪為國統區,華野衹能在山東運動。

1947年5月14日,急于立功的張靈甫所率74師,由于孤軍冒進進攻坦埠,被陳粟調集華野1縱(葉飛)、4縱(陶勇)、6縱(王必成)、8縱(王建安)、9縱(許世友)五個主力縱隊包圍。而張放棄突圍(本來是突的出去的),丟棄坦克、榴彈炮、山炮等重裝備,爬上無水無糧的孟良崮想重演抗戰時薛岳的“天爐戰法”,結果在五倍人數的華野部隊的攻擊下損失慘重。但華野部隊損失也很大,且面臨國軍的反包圍。為此陳毅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吃掉張靈甫和74師,拿下孟良崮。你們打掉一千,我給你們補充一千﹔打掉二千,給你們補充二千,哪怕縱隊打光了,衹要把敵人消滅也在所不惜……”5月16日中午一點,華野總攻幵始,在2縱(韋國清、張震)、3縱(何以祥)、7縱 (成鈞、江渭清)、10縱(宋時輪)及地方武裝全力阻擊敵增援部隊的同時,1、4、6、8、9縱向74師發動了全力一擊。74師最終被擊垮,全軍覆滅,一人也沒逃出﹔張靈甫自殺,就此結束了其一生的軍旅生涯。 一員中將對陣共軍一元帥,一大將,一群上將和中將, 有霸王之風,雖死猶榮.

張靈甫不僅勇猛善戰,而且是國民党軍隊里少有的用頭腦打仗的將領之一,領軍作戰,胜多敗少,最終在孟良崮走了麥城。

唐朝詩人張籍有名句:“夫死戰場子在腹,妾身猶存如晝燭”。這也可以看作是張夫人王玉齡的真實寫照了。
當年張靈甫在戰死前曾有遺書,今日浦東新區天逸靜園的玫瑰花園有這份以“靈甫絕筆五月十六日孟良崮”字樣結尾的遺書复印件。張靈甫這樣寫到:“十余萬軍隊猛扑,今日戰況更惡化,彈盡援絕,水糧俱無”。想起自己的父親,“老父來京,未見,痛极。望善待,之切”。而此時他也知道夫人已經怀孕在身,故而又寫到“子望養育之”。遺書的最后一句是“玉齡吾妻今永訣”。
今日安放在玫瑰花園的張靈甫的靈葬,骨灰盒里是否有張靈甫的骨灰?讓人不得而知。因當年張靈甫戰死后,我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某部將他的遺体埋葬在山東沂南縣董家庄。新華社曾經公幵廣播讓他的親屬來善后。然而沒有人來------兵荒馬亂的年代,又能要一個婦道人家怎樣呢?到1992年,在美國的王玉齡曾請山東有關人士尋找張靈甫的遺骨,据說是找到了,但后來又沒有了后話。
在此次的安放儀式上,張夫人王玉齡拿出一個用紅布包裹的東西,小心翼翼地放進了骨灰盒。這個紅布里究竟是什么?不知道。那就讓這永遠是個迷吧!重要的是張靈甫他回來了,并且將永遠安宁!
在解放戰爭期間,中共情報戰線直達蔣介石身邊,國防部作戰次長、掌握國民黨調動軍隊大權的劉斐中將竟是中共地下黨。在 被調動的軍隊自己還不知道時,延安就已經得到情報,並據此而擬好作戰計劃。胡宗南的機要秘書和親信隨從熊向暉,將胡宗南大軍進攻延安的計劃通報周恩來,以 致胡宗南打進延安時,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周恩來曾經說:「蔣介石的作戰命令還沒有下達到軍長,毛主席就已經看到了。」
劉斐除了使胡宗南大軍進攻延安撲空之外,還是斷送抗戰中聞名中外的國軍第74軍(張靈甫整編第七十四師)的罪魁禍首。第74軍軍長張靈甫將軍與孫立人、廖耀湘、薛岳、邱清泉等一樣,是抗日名將,決非中共講的那樣。那麼,張靈甫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及最後其第七十四軍是怎樣被中共特務劉斐斷送的哪?。

張靈甫(原名鍾麟)1903年出生於陝西西安,中學時代就表現出書法方面的天賦,在空閒時經常帶上紙筆去文廟臨摹,加之勤奮努力,技藝大增。一日,被稱為中國近代五百年草書第一人的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先生應邀參加長安中學的書法展,張靈甫在於老面前一口氣寫下五個條幅,於老見了讚不絕口,連說後生可畏。

張靈甫20歲那年中學畢業,考取了北京大學,成為這所名牌大學歷史系的學生,如果不是生於亂世,中國肯定會多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書法家。張靈甫在歷史系完成學業後,進入黃埔軍校第4期,投筆從戎,不久即在戴季陶、王柏齡的引薦下加入了國民黨。黃埔軍校畢業後,張靈甫被分配在國民革命軍第一師(師長胡宗南)任職。

1932年,已是團長的張靈甫率部至鄂豫皖區進剿燒殺搶劫、無惡不做的紅軍,於六安、蘇家埠突破紅軍防線,將紅軍擊潰,獲蔣介石和胡宗南讚賞。在隨後的麻城、黃陂 戰鬥中,充當先鋒的張團勇猛的進攻紅7師和紅20師陣地,一天就完成突破,張團一路追擊,紅軍被殺的大敗,一名師政委被擊斃,一名軍長重傷,團、營、連幹部被俘若干,胡宗南連誇張靈甫是「黃埔英才,革命猛將」。不久,張靈甫又以一團之眾,突破紅軍主力對衛立煌軍部的包圍,救出衛立煌。同年冬,在漫川關之戰中,為關閉紅軍逃竄之路,率部與紅34 團、219團血戰,獲相當戰果。後在入川追剿紅4方面軍中,張靈甫部在廣元被紅軍人海戰術圍困、攻擊,張率部隊臨危不懼,頑強反攻,殺出重圍,突圍而去。 後因上馬時腿受傷到西安休養,腿好後駐紮廣元並結婚,結婚後不久,張靈甫因懷疑妻子有姦情而殺妻入獄,中斷了軍旅生涯。張靈甫在監獄中,沒有忘記自己對書法的愛好,筆潤不少,作品頗多,當年南京城裡有許多的招牌都出自張靈甫的手筆。

1937 年蘆溝橋事變以後,國民政府在漢口組建了一支新軍──第74軍,軍長為俞濟時,下轄王耀武的第51師和俞濟時自兼師長的第58師。在師長王耀武的要求下,張靈甫被秘密釋放,出任第305團團長,率部奔赴淞滬戰場。在著名的羅店戰役中,張靈甫先隱蔽機動,建立堅固陣地,再以偷襲方式吸引侵華日軍於己方預設陣地前,與日軍激戰,張靈甫曾跳出戰壕,提起機槍向日軍猛烈掃射,帶領一百多名敢死隊員衝鋒陷陣,消滅日軍八百多人,取得了顯著戰果,受上級表揚。後又在望亭(137號大橋)之戰中以一團之眾抗擊日軍久留米師團(第18師團)三天並予敵以重大殺傷,圓滿完成任務。在南京保衛戰中,張靈甫受傷,戰後升為153 旅副旅長兼305團團長。

在1938年10月的武漢保衛戰中,74軍參加著名的萬家嶺戰役,與友軍合作殲滅了松浦淳六郎中將率領的日軍第 106師團。戰役中,74軍第51師奉命攻佔張古山,堵死第106師團的退路。王耀武觀察地形發現,該山易守難攻,卻是整個戰役的關鍵,必須奪占,但勢必傷亡巨大。張靈甫提議出奇兵從山後絕壁攀援突襲,配合正面進攻。之後,張靈甫親自帶領精兵上陣,很快佔領該山。因此陣地對日軍突圍至關重要,松浦淳六郎率 重兵配以飛機重炮攻擊,張靈甫身中彈片多處仍率部死戰,與日軍白刃格鬥,反覆爭奪,經五晝夜激戰,終於牢牢控制該陣地。這個爭奪戰,日軍僅遺留在張靈甫所部陣地前的屍體就達四千多具!可以說,沒有張古山爭奪戰的勝利,就不可能有萬家嶺大捷。此役,74軍一戰成名,從此成為國軍主力之一,而張也因此獲國民黨 雲氅勳章,升任153旅旅長。

抗戰時期74軍的軍歌是:「起來,弟兄們,是時候了,我們向日本強盜反攻。他,強佔我們國土,殘殺婦女兒童。我們保衛過京滬,大戰過開封,南潯線,顯精忠,張古山,血染紅。我們是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鋒;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鋒!」

1938年年底,第74軍駐紮在長沙,在著名的長沙大火中,74軍幫助百姓在灰燼中重建家園,張靈甫更是親自率隊伍幫助百姓。1939年6月,王耀武升任第74軍軍長。1941年春國軍與侵華日軍展開江西上高會戰,日軍之第33師團被擊破,傷亡慘重。第34師團及獨立第20混成旅團被殲約十分之七,國軍總計斃傷日軍一萬五千餘人。戰後,侵華日軍主力第11軍司令官園部和一郎中將被撤職,改由阿南惟幾中將接任。此次戰役被何應欽稱之為抗戰以來「最精彩之戰」,此役中「74軍戰鬥力量堅強」(羅卓英3月29日致蔣介石電)。據國軍戰史記載:「中路日軍第34師團22日集中萬餘兵力,在飛機掩護下猛攻74軍陣地,74軍拚死力拒,雖血肉橫飛、傷亡慘重,仍不稍退,是日一日間敵我傷亡均在四千以上」。戰後,第74軍因戰功顯赫,榮獲國民政府第一號武功狀和軍隊最高榮譽「飛虎旗」,被譽為"抗日鐵軍"。此役張靈甫代師長因表現優異,於當年冬天升任第58師師長。不久,張靈甫將軍經蔣介石特批,進入陸軍大學甲級將官班學習,成為甲級將官班唯一的一名少將學員。

1943年常德之戰中,張靈甫親率突擊隊救援常德守軍74軍57師,作戰異常兇猛,迫使日軍佔領常德城當日即退出,為收復常德立下戰功。

1945年4月在國軍抗戰中最漂亮的一仗-----湖南芷江保衛戰(雪峰山戰役)中,張靈甫指揮74軍58師在鐵山與日軍主力血戰大獲全勝,張靈甫被稱為「常勝將軍」,戰後獲三等寶鼎勳章,並升任74軍中將軍長。

抗戰結束後74軍改編為整編第74師,獲極高榮譽,作為御林軍守衛南京。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9-2-9 21:50:26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2 piggy 的帖子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至1946年,國民政府因國家財政困難,大力消減軍隊及地方部隊。依照當時國民政府軍政部的計劃,至一九四五年底,國內原有一二四軍, 三五四個師,三十六個獨立旅,二十八個獨立團,十五個獨立營,裁減了三十一個軍,一一一個師,二十八個獨立旅,八十三個獨立團,十個獨立營。軍事機關原有 四五五○個單位,裁并了一七七九個,軍事學校原有九十二個,裁并了七十個,總計原有兵員是五百九十余萬人,整編后是四百三十余萬人。國民政府的計劃是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以內,用集體轉業、個別轉業和給資遣散三種方式,再行裁汰官兵一百八十萬人。國民政府的苦處是,龐大的軍費開銷,國家財政支付不起。
不想中共卻趁此將被消減及遣散的軍隊(包括三十萬關東軍)收編在自己手下,全然不顧自己在抗戰時期種植鴉片、購買槍炮、與日偽相互勾 結、以互不侵犯為條件頻頻向政府軍進攻、破壞抗戰,因而不具備資格接收日軍降區的事實,開始向政府軍大舉進攻,悍然發動了內戰。內戰其實是中共發動的,國民政府在抗戰中打的精疲力竭,根本不愿再戰,因此才搞了復員。如果國民政府要發動內戰,兵力越多越好,搞什么復員呀?!

1945年底——1946年初,中共開始到處叛亂,阻擋破壞國軍接收日軍降地,國民政府忍無可忍,不得不應戰。1946年7月,第74軍被調至蘇北前線。張靈甫率74軍先后攻占被中共非法占據的淮安、淮陰等重鎮和十幾座縣城,聲名大 振。10月強攻中共軍事要地漣水,兩日即穿越1百多米的淤黃河攻入城內與中共5旅和7師激戰,最后在中共用人海戰術傾巢而出從外地全力增援的情況下,才暫 時后撤。同年12月,74師再攻漣水,僅14天就擊破中共華野6師(縱)、10縱6旅、7師19旅13個團的防御,占領漣水城,此役中共華野僅第6師即死傷5000多人。

戰后,中共黨軍從蘇北逃竄,進入山東。張靈甫手下敗將陳毅對74軍是恨之入骨,極欲除之而后快。就在張靈甫軍攻占漣水之后,隱藏在國防部的作戰次長、掌握國軍調動大權的劉斐中將(中共地下黨)便蠢蠢欲動了。從后來的事情發展來看,陳毅和劉斐是配合在一起的。

劉斐利用國防部有關人員對魯南山區地形不熟,極力促成了置張靈甫軍于死地的作戰計劃:令張靈甫軍由孟良崮渡汶河,攻取坦埠,受縱隊司令李天霞指揮及支援。令駐湯頭鎮張淦縱隊,向界湖擔任右翼策應。令駐蒙陰黃百韜軍向北桃墟擔任左翼策應。
魯 南山區盡是崎嶇的山路,第七十四軍人馬擁擠,宿營、補給均極其困難。因為到處都是巖石,很難構筑工事,大炮不能靈活運動,拉拉推推,幾乎變成了累贅和廢 物。對這種?逢山不能開路,遇水(汶河)搭不成橋?的絕境,第74軍將士都有怨言。據隨軍國民政府官員毛森后來的回憶錄說, 張靈甫當時牢騷滿腹:?我是重裝備部隊,如在平原作戰,炮火能發揮威力,陳毅二,三十萬人都來打我,我也力能應付;現在迫我進入山區作戰,等于牽大水牛上 石頭山。有人跟我過不去,一定要我死,我就死給他們看吧!?

張靈甫說的這個人是誰呢? 從張靈甫的話上分析,這個人肯定是張靈甫的上司,且是制訂作戰計劃的人,而且張靈甫是對其無可奈何。如果是李天霞的話,張靈甫大可以向兵團司令湯恩伯反映 情況,不至于如此無奈;張淦、黃百韜與張靈甫同級別,決無可能;如果是湯恩伯,從后來(請看下文)湯恩伯詢問國防部的情況看,也是不可能;如果是顧祝同, 從后來(請看下文)顧祝同回應湯恩伯的話來看,也不可能;從后來國防部作戰廳長劉斐回應湯恩伯的詢問情況來看,劉斐到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如此重大軍情,關 系到國軍主力74軍生死存亡,主席少休息一會又有何妨,劉斐是故意拖延;如果制訂出的作戰計劃不是出自于劉斐,則誰出的主意誰負主要責任,劉斐又哪敢不緊 急通報主席及負責人呢,因此制訂如此殺人計劃的主謀當是劉斐,劉斐是心中有鬼,非使計劃實施不可。綜上所述,張靈甫指出的這個要要他命的上司,就是制訂如 此殺人計劃的中共特務國防部作戰廳長劉斐。

中共為了掩蓋自己使用間諜的卑鄙伎倆,不惜將張靈甫描繪成一個有勇無謀、急功近利、輕敵冒進的 人。其實,看當年武漢保衛戰中,若不是張靈甫提議奇襲張古山,安有國軍抗戰時期唯一一次全殲日軍一個師團的萬家嶺大捷?想想那可是1938年,抗戰剛剛開 始不久的時候,當張靈甫出奇兵取勝的時候,此前中國有幾個這樣有謀的軍官?張靈甫又身中七處彈片仍指揮部隊擊斃日軍四千多人于陣地前,此前中國又有哪個將 軍有這樣的輝煌的戰績?因此張靈甫實是當時第一位有勇有謀戰績出類拔萃的軍官。從張靈甫進入魯南山區后,對國防部作戰計劃多出怨言來看,張靈甫根本不愿意 將重裝備的74軍投入山區作戰,對自己部隊參與魯南山區作戰的結局早有預料。是中共間諜劉斐斷送了74軍。

在孟良崮會戰前的那天晚上,國民 政府的一些隨軍官員也發現了情況不對,立即向湯恩伯總司令報告了情況:中共黨軍陳毅部有二十萬人,都隱伏在坦埠附近,汶河水位雖然不深,但沙灘廣闊,通過 廣闊的沙灘,非常艱苦,74軍暴露在二十萬敵軍火力面前,太危險了。第一百軍李天霞部,戰斗力并不強,并且在孟良崮的西南,隔著一座大山,能否支援的上令 人懷疑。張淦縱隊主力在湯頭鎮,距離74軍也有七八十里,又有河流山崖阻擋,如何策應的上呢。黃百韜部本來可以增援,但由蒙陰經北桃墟至垛莊的路,兩旁都 是高山,部隊無法展開,到了垛莊之后又是山路,如令黃百韜抽出主力,蒙陰又告危險。

湯恩伯聽后非常不安,立刻用電話向國防部作戰廳長劉斐作 了通報。但劉斐說:?這是最高統帥的決定,命令既下,不能更改。現主席已休息,不便驚動他。?湯恩伯非常不安,又打電話向徐州的顧祝同詳細報告,顧祝同的回答竟是:?作戰命令直達各整編師(即有關各軍部),徐州陸總及你的兵團部,只是指示照辦,負責督戰,明晨即開始行動,照命令行事吧!?顧祝同的不警覺,終使劉斐與陳毅的陰謀得以實施。
第二天上午,張靈甫報告說:?我軍少數渡過汶河,即被共軍伏擊。現陳毅傾巢南下,向我兩翼包抄,似有十個縱隊之眾,對我取包圍之勢,左翼一部,直趨垛莊,截斷我軍后路。我已命令各部隊,一面應戰,一面從速退回原駐地。但是大炮、馬匹擠在山地、河邊,敵軍向我密集轟擊,秩序相當混亂。?湯恩伯命令張靈甫:?切實控制秩序,集中火力,壓制敵軍人海沖殺。?同時命令李天霞立即日夜兼程增援。但李天霞部增援不力,國軍丟了垛莊,終使七十四軍在孟良崮地區陷入了二十萬中共黨軍的重圍。

中 共黨軍用人海戰術消耗七十四軍彈藥,用迫擊炮炸破巖石,使拉大炮的千百馬匹狂奔,秩序打亂,危急時刻,張靈甫組織部隊進行了頑強而嚴密的抗擊,中共黨軍不惜以人海戰術作代價組織了一次次沖鋒,均被第七十四軍逐次擊退,中共黨軍的尸體堆成了山,還是無法占領這僅僅方圓幾公里的光禿禿石頭山。苦戰四晝夜之后,第七十四軍子彈火藥和糧食水全部都打光用光了,中共黨軍象螞蟻一樣蜂擁到山上,軍長張靈甫在向國民政府國防部發出最后一封殺身成仁的電報后與副軍長蔡仁杰、師長盧醒等集體自殺,時為民國三十六年五月十六日。

幾小時后,國軍后續部隊趕到,中共黨軍來不及詳細打掃戰場即倉惶逃走。孟良崮漫山遍野都是血水,據說如今山上的土石仍然都是血紅的顏色,歷史在繼續訴說著中共殺害中國抗日鐵軍的罪惡。

多少年后,參加過孟良崮會戰的中共軍頭還對74師心有余悸:74師太能打了,就算是敗局已定,他們也會拼命打下去,那時共產黨進攻部隊的傷亡已經非常慘重,遠遠超過了幾個74師,已經打得心驚膽寒,如果國民黨的其它部隊早來幾個小時,可能結局就完全不同!

張靈甫與妻子王玉齡1945年結婚,張靈甫將軍陣亡后,王玉齡沒有再嫁,現今住在上海,已80歲高齡。60年來,王玉齡一直懷念將軍:?當年有幸識夫君,沒世難忘恩愛情。四七硝煙傷永訣,凄凄往事怯重溫。?
孟良崮戰役,我軍殲敵3萬餘人,國民黨軍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陣亡。張靈甫究竟怎麼死的?蔣介石說是“自殺成仁”,我軍稱張靈甫被“亂槍擊斃”。不久前,82歲的葛兆田回憶孟良崮戰役,講述了親歷的一幕


1947年3月,蔣介石眼見其有生力量被我軍一點點消滅,轉而對我山東和陜北解放區實施了重點進攻。蔣介石調集了24個整編師、60個旅,共約45萬人,組成3個兵團,由顧祝同任總司令坐鎮指揮,採取加強縱深、密集靠攏、穩紮穩打、步步推進的戰法,氣勢洶洶地向我山東根據地撲來。陳毅司令員率領我華東野戰軍靈活機動,忽打忽停,尋機殲敵,但因敵軍高度集中,未能達到預期目的,便於5月上旬率主力轉至蒙陰、新泰、萊蕪以東隱蔽集結,尋找戰機。

敵軍司令顧祝同見我軍東撤,即令各部“跟蹤進剿”,並特命第1兵團司令湯恩伯率領整編74師以及25師和83師,進軍沂水。於是,我軍就此拉開了孟良崮戰役的帷幕。

“他打我,我不打他?蔣介石打我,我也敢開槍!”

整編74師原為國民黨軍74軍。該師全係美械裝備,為甲種裝備師,號稱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是蔣介石指定的典範部隊。師長張靈甫畢業于黃埔軍校第4期,在陸軍大學甲級將官班受過培訓,抗日戰爭時期,曾被譽為模範軍人,在湘西會戰中,又因戰功卓著而榮獲自由勳章,因此深受蔣介石青睞。在江西高安戰役中張靈甫一條腿被炸斷,送往香港治療後安上了橡皮假腿。此人仗著蔣介石的器重,驕橫異常,出發前口吐狂言:“把陳毅趕進東海裏喂魚去!”

華東野戰軍領導全面分析了敵我態勢後認為,我主力正位於坦埠及其兩側地區,可出奇不意集結數倍于敵的兵力加以圍殲,完全可打有把握之仗。5月13日黃昏,華東野戰軍領導指揮第1、第8縱隊利用地形掩護,穿插揳入74師縱深,割斷了74師與其他蔣軍的聯繫。經過了一天的激戰,到15日拂曉,第1、第6、第8縱隊分別攻佔了垛莊和萬泉山,完全截斷了74師的退路,將其合圍于孟良崮及其以北的狹小地區內。

得知74師被圍,蔣介石急令各部齊頭並進,拼死也要解張靈甫之圍。陳毅命令各阻擊部隊堅決擋住援敵,同時根據戰場情況,重新調整部署,1縱從西,4縱從北,6縱從南,8縱從東,9縱從東北,5個縱隊同時對74師發起了總攻。敵人負隅頑抗。雙方展開了爭奪戰,戰況非常激烈。我華東野戰軍23師奪取萬泉山後,立即向74師中心陣地猛撲。副師長戴文賢從師警衛排和部分連隊中,抽調精幹人員組成了突擊小組。時任23師69團1營2連班長的葛兆田有幸入選,並擔任主攻。每個突擊小組7人,輪番衝鋒,猛攻張靈甫的指揮部。不料,前幾個小組都失敗了。葛兆田一挽袖子,跟著副連長衝了上去。

張靈甫的指揮部是在一座山崖根兒裏,前面用石頭壘了道石墻以防流彈。等葛兆田衝上來,只剩下他、副連長和一名戰士。葛兆田持槍高喊:“1營在東,2營在西,3營堵正面,告訴他們繳槍不殺,誰動打死誰!”這時聽見敵軍指揮部裏有人喊:“別開槍,我們投降!”一群官兵隨即從指揮部裏走了出來。走在最前頭的一個軍官見只有3名解放軍戰士,端起衝鋒槍就掃。這時副連長受了重傷。葛兆田一下子火了,也抱起衝鋒槍“嘟嘟嘟”一梭子。這名軍官和一串敵軍士兵應聲倒地,餘下的敵人趕緊高喊:“別打別打,我們真投降!”葛兆田厲聲命令:“一個一個地出來,把槍扔在門口!”待敵人全部走出後他數了數,一共83人。這時,葛兆田走過去看那個被打死的軍官,身材高大,肩上有兩顆將星,胸前還綴滿了勳章。當山風掀起他的褲管時,葛兆田發現他的一條腿是橡皮假腿。當時葛兆田也鬧不清他是誰,心想反正這個官兒小不了。

正在這時,副師長戴文賢率領後續部隊衝了上來,一見躺在地上的敵軍官,問道:“這個軍官是誰打死的?”葛兆田還以為要受表揚,便得意地回答說:“我打死的。”不料,戴副師長髮了火:“你為什麼打死他?我要處分你!”葛兆田也來了犟脾氣,一擰脖子說:“他打我,我不打他?蔣介石打我,我也敢開槍!”戴副師長也不好再說什麼,對他說:“那好,你先把俘虜押下去吧!”

張靈甫的衛兵說:“你打死的那個有橡皮假腿的就是張靈甫。”

孟良崮戰役勝利結束了。國民黨整編第74師及整編第83師一個團共3萬餘人全部被殲!蔣介石痛失虎將,哀嘆74師被殲是他“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陳毅司令員興之所至,揮筆寫下了氣壯山河的詩篇:“孟良崮上鬼神號,七十四師無地逃。信號飛飛星亂眼,照明處處火如潮。刀叢撲去爭山頂,血雨飄來濕戰袍。喜見賊師精銳盡,我軍個個是英豪。”

戰後,葛兆田聽說國民黨軍74師師長張靈甫沒有被活捉,而且他還知道了張靈甫有一條腿是橡皮假腿,是在江西高安戰役中被炸斷的。葛兆田這時猛然想起,他打死的那個有橡皮假腿的敵軍官是不是就是張靈甫?但他又想起了戴副師長的話,怕受處分,再加上戰事緊張,顧不及多想,所以就把這個疑團藏在了心底。

在葛兆田抓獲的俘虜中有一個叫朱凡友的,是張靈甫的衛兵。孟良崮戰役後朱凡友當即參加了解放軍,和葛兆田成了親密戰友。兩人同在一個班,一同打到上海,打過鴨綠江,最後一同駐防內長山要塞區。閒時一說起孟良崮戰役來,朱凡友就說:“那時你真厲害,一打槍嚇得我們都麻了腿兒。”葛兆田說:“誰叫你們不投降!”朱凡友對他說:“那天你打死的那個有橡皮假腿的就是張靈甫,怎麼不向上級反映一下?”葛兆田聽了,才知道自己果真打死了張靈甫,藏在心中多年的謎團終於揭開了,但是心中仍想不明白,當時為何戴副師長說:“你為什麼打死他?我要處分你!”於是,張靈甫被擊斃的真相深藏在老人的記憶裏。

對於張靈甫的死,當年國民黨方面為了穩定軍心,曾大張旗鼓地宣揚張靈甫是“殺身成仁,為黨盡忠”,說什麼“靈甫見大勢難支,乃召集各部長官至山岩指揮所當眾宣誓,決心以死報國,然後率部從容步出指揮所,自殺成仁”。蔣介石更在其《痛悼74師檄文》中說該師“飲水斷絕,糧彈絕盡,全師孤立,四面受敵,即在陣地相率自戮者計有師長張靈甫等高級將領20余人,悲壯慘烈”。

陳毅元帥曾親手為他頒發過獎章

1956年,已是副排級幹部的葛兆田不要組織照顧,志願帶領全家人從部隊返回家鄉參加農業生產,擔任民兵連長達26年之久。1980年,葛兆田看到村北的玉皇山荒涼一片,寸草不生,很是可惜,就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辭去公職,搬上了玉皇山搞綠化。經過20多個春秋,葛兆田憑著自己的勤勞和毅力,栽植大小樹木10萬餘株,育成山林近20公頃。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變成了“花果山”。老人因此也被評為“綠化標兵”。

如今,葛兆田老人已是82歲的高齡了,定居在山東省寧陽縣東莊鄉葛家莊。老人現在精神矍鑠,身體健康。回首往事,老人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神情。老人是1944年參的軍,先後在八路軍鐵路中隊、魯中軍區、華東野戰軍8縱23師69團1營2連和志願軍26軍服過役。老人一生經歷大小戰鬥30余次,3次負傷,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2次,並被評為“戰鬥模範”、“紀律模範”、“勞動模範”和“黨員模範”。陳毅元帥曾親自為他頒發了獎章。(孟憲國 薛思榮 侯中興)
在人們的記憶中,國民黨將領張靈甫的印象僅止于電影《紅日》中那個自負狂妄的反動將領。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慘烈的八年抗戰中,他打擊日寇,功勳卓著。2005年,抗戰勝利六十週年之際,張靈甫的長子張居禮光榮地獲得了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國務院頒發的一枚紀念章。

        張靈甫1903年8月出生於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東大鄉東大村,原名張鐘麟,又名宗靈、字靈甫。張家幾代務農,張靈甫幼小的時候,也常幫著家裏幹農活。少年張靈甫癡迷書法,在長安中學唸書時常步行十余裏到西安文廟研習。那時的張靈甫最喜歡書寫《正氣歌》、《滿江紅》,常常貼得一屋子都是。有一次他在碑林習字,不想巧遇正在關中書院授課的于右任,于右任看過張靈甫的字,深為喜愛,連稱人才難得。而這次相識,也為張靈甫日後入黃埔埋下了伏筆。中學畢業後,由於關心國事,又酷愛歷史,20歲的張靈甫很快順利考取北京大學歷史系。北京學生運動風起雲湧,張靈甫積極參與之餘,深感學生的軟弱無力,難有起色,憤而投筆從戎。

        在河南,張靈甫找到了鄉黨胡景翼統帥的西北國民二軍,加入軍官訓練團。有一次遇到了于右任,于右任是同盟會成員,國民黨元老,在國民政府內部有很高的威望。于右任看到張靈甫在這裡當兵有點可惜,就推薦張靈甫赴廣州黃埔軍校投軍。拿著于右任寫的便條,1925年5月,張靈甫進入黃埔軍校第九期入伍總隊,修步科。1925年3月18日,軍校第四期學生開學典禮上,張靈甫、胡璉、林彪、劉志丹、袁國平、李彌、文強、唐生明等日後中國大地上風雲一時的人物們站在一起,聆聽蔣介石的訓話。以這一刻為起點,張靈甫開始了他二十年的戎馬生涯。

        在胡宗南的國民革命軍第一師裏,張靈甫由於作戰勇敢,善於謀略,短短數年之間,“而立”之年的張靈甫已是一名團長。1932年張靈甫率部于六安、蘇家埠突破紅軍防線。隨後又在麻城、黃陂戰鬥中,充當先鋒進攻紅7師和紅20師……踏著紅軍將士的一條血路,張靈甫成為蔣介石軍事集團裏一顆冉冉升起的將星。1933年,經部隊朋友介紹,張靈甫與四川廣元女子吳海蘭相識成親。一年後,女兒出世。1936年身為國民黨74師113團團長的張靈甫(時名張宗靈)率團隨胡宗南進攻陜北蘇區,家眷留在西安。一天,張靈甫向胡宗南請假回家,卻突釀殺妻慘劇。當時許多人都傳說,張常年作戰在外,因他人傳言疑妻不軌,憤而殺妻。

        團長殺妻轟動古城,尤其令西安各界婦女感到義憤,許多人聯名上書國民政府婦女部長宋美齡,要求嚴懲兇手。張靈甫被押到在西安的胡宗南司令部,面對學長和老長官,他直承殺妻,毫不辯解。鋻於輿論壓力,胡宗南要求張靈甫自解南京。儘管蔣介石曾要求胡宗南派人押解張到南京受審,但出於憐才,胡宗南沒有執行蔣的命令。張靈甫帶了少許盤纏和鄉人的不解和嘆息上路了。在路上,他用完了盤纏就賣字糊口,一路走走停停,兩個多月才到南京。在南京,被蔣介石下令關入“模範監獄”10年。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國民政府下令所有服刑官兵除政治犯外一律調服軍役,戴罪立功,並保留原軍銜。在胡宗南、王耀武等愛將惜才的懇請下,蔣介石下令放人。為表示悔過之心,張將自己的原名張宗靈改成了張靈甫,整個抗戰期間,張靈甫在王耀武的麾下對日寇南征北戰,經歷硬仗,惡仗無數,書下自己最為風光的一頁。1937年,張靈甫隨王耀武的51師開赴上海,參加著名的“八一三”凇滬保衛戰。張靈甫來到一五三旅三0五團走馬上任,並在上海保衛戰中勇猛果斷、指揮有方贏得全團官兵的愛戴。嘉定作戰中,面對武器裝備遠遠優於國軍的日寇瘋狂衝鋒,殺紅眼的張靈甫光著膀子一躍而起,抱著機槍衝向敵陣,身先士卒帶領100多名敢死隊員迎頭痛擊,殺得日寇丟盔卸甲,抱頭鼠竄。後他率領該團又打退敵人七次衝鋒,打死打傷日寇800多人,一時間,張靈甫名聲鵲起。

        讓他名揚四海的戰役是1938年10月的德安大捷(又名萬家嶺大捷)。當時,日軍106師團突出國軍留出的一個口子。為了全殲頑敵,就必須拿下已被敵軍先行佔領的高地—--張古山。討論作戰方案的時候,眾將領認為張古山險峻非常,易守難攻。只有張靈甫認為可以借取魏國大將鄧艾,暗渡陽平的辦法,以奇兵制勝。張靈甫自告奮勇,帶領一支突擊隊前往攻山,他傚法鄧艾,只走偏僻的小路,通過正面部隊的佯攻,結果全殲山上日寇,一舉拿下張古山。其後,日軍為奪回陣地,在飛機配合下,不惜代價又奪回了張古山。張靈甫當夜趁天黑又奪回陣地。如此反覆拉鋸,雙方鏖戰五日五夜,日軍遺屍四千多具。由於張古山的勝利,最終使日寇106師團被全殲,一舉收復九江以南失地,成為著名的抗戰三大捷之一。該戰張靈甫身中7塊彈片,鮮血直流也沒有退下火線,人稱悍將。當時,田漢受時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的委派,專門採訪張靈甫等人,刊登《中央日報》,還編寫話劇《德安大捷》,以真名真姓在劇中出現,從此名震天下。德安戰役後,張靈甫很快提升旅長。旅下轄團,實為師長。榮獲四等雲麾勳章、三等寶鼎勳章。

        1939年3月,張靈甫率部參加南昌會戰,在一次戰鬥中張靈甫右腿中炮彈受重傷。軍醫檢查後認為腿要鋸掉才能救命,張靈甫告訴副官,如果他昏迷了,定要阻止醫生鋸腿,因為鋸腿了就沒法再上戰場了。之後他再度投入戰鬥,在上高會戰中,腿部再度被炸斷,蔣介石派飛機把他送往香港,請英國外科專家為他診治。術後不久,他又提前歸隊參戰,從此腿留殘疾,人稱“跛腿將軍”。有別於當時國軍內一些軍官保存實力,擁兵自固的做法,張靈甫對軍內的妒忌、傾軋極為痛心,因此,自從軍起,他便與軍中將佐相處融洽,在配合作戰中,也能為友軍傾力付出。1937年徐州會戰中,他與302團共同在三義砦阻擊土肥原師團,該團團長紀鴻儒陣亡,張靈甫撫屍大慟,誓死為之報仇,令全團同仇敵愾,士氣大振,最終重挫土肥原部。

        國民黨軍隊有五大主力,分別放在東北和華北戰場,而五大主力中74師首屈一指,被認為是第一等主力中的第一主力。而74師師長,便是“殺身成仁”的張靈甫。抗戰期間,蔣介石以其作戰有功,一再擢升,由團長到旅長,副師長、師長、副軍長、軍長。幾乎年年受到國民政府嘉獎。常德之役,被蔣介石譽為“模範軍人”。湘西會戰,獲得美國金質自由獎章。在國民黨朝野,張靈甫也被視為“常勝將軍”。綜觀張靈甫在八年抗戰中的表現,自1937年參加淞滬抗戰至1945年抗戰勝利,屢立戰功,獲得過國民政府授予的“自由勳章”。

        抗戰後,74軍接受整編,縮編了“整編第74師”,師長一職給了張靈甫。1946年國共合作破裂,整編第74師為“禦林軍”成為內戰急先鋒。孟良崮一戰,張靈甫沒能繼續成為“常勝將軍”而是和整編第74師的3萬多人一起,走向了死亡。兩軍交戰的慘烈難以想像。74師配備的大量水冷式重機槍因長時間發射導致槍管燒紅,山上無水,就以人尿代替,後人尿也沒有了,終於火力衰減。激戰四晝夜之後,74師子彈火藥、糧食和水全部都用光,彈盡糧絕之際,退守在孟良崮主峰的張靈甫“殺身成仁”,終年44歲。時任華野六縱副司令員的皮定鈞,下令厚葬張靈甫。由於張靈甫原軍服破污不堪,下葬時穿著一身新的解放軍軍裝。六縱政治部主任謝勝坤安排人花了1000萬元北海幣(根據地貨幣),購買了一口4寸厚的楸木棺材,用新白布裹屍,就地安葬于一村民的地瓜窖內,並築起了大墳丘,墓碑上書“國軍整編第74師師長張靈甫之墓”。

        張靈甫所在的74軍是一隻抗日英雄部隊,幾乎參加了抗戰8年內所有國民革命軍對日軍的重大戰役,斃傷日軍無數,屢挫日軍精銳,創造了全國聞名的德安大捷,被譽為抗日鐵軍。張靈甫將軍是一個純粹意義上的中國職業軍人,在抗日戰爭中帶領部隊打過無數硬仗、惡仗和勝仗,多次負傷,身經百戰,九死一生,張靈甫不愧為是抗日英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2-9 22:39:26 | 顯示全部樓層
偶像

很難想像國軍難看的戰史裡,還有些出類拔萃的好軍人
感謝整理和分享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2-10 04:16:29 | 顯示全部樓層
原帖由 piggy 於 2009-2-9 21:50 發表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至1946年,國民政府因國家財政困難,大力消減軍隊及地方部隊。依照當時國民政府軍政部的計劃,至一九四五年底,國內原有一二四軍, 三五四個師,三十六個獨立旅,二十八個獨立團,十五個獨 ...


國軍名將之花中將師長張靈甫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將軍 于 August 20, 2004 23:59:08: 張靈甫,陝西人,于1925年5月入黃埔軍校4期,不久即在戴季陶、王柏齡引荐下入國民党。在校期間,積极參与了驅許(崇智)斗爭,深收蔣介石的賞識,分至國民革命軍第一師(師長胡宗南)任職。 1932年,已是團長的張靈甫在國軍對鄂豫皖紅軍根据地第三次圍剿中,率部于六安、蘇家埠突破紅軍防線,迫使紅軍撤退,為國軍僅有的胜仗,獲蔣介石和胡宗南贊賞﹔在隨后的麻(城)黃(陂)戰斗中,充當先鋒的張團凶猛的進攻紅7師和紅20師陣地,一天就完成突破并迫使紅軍撤退,一路追擊,撈了不少好處。紅軍傷亡慘重,一名師政委犧牲,一名軍長重傷,團、營、連干部均有被俘……胡宗南連夸張靈甫是“黃埔英才,革命猛將”。 不久,張靈甫又以一團之眾,突破紅軍主力對衛立煌軍部的包圍,救衛立煌于必死之地,風頭更勁。同年冬,在漫川關之戰中,為關閉紅軍逃生之路,率部与紅34團(團長許世友)、219團(團長韓金城)血戰,雖未達到完全目的,也獲得了相當戰果。在入川追剿紅4方面軍中,張靈甫部在廣元被紅軍主力包圍,不僅未被殲滅,后期竟然組織起有力反攻,為紅軍很少遇見的“硬骨頭”。后因上馬時腿受傷到西安休養,腿好后駐扎廣元娶一新妻,不久就因怀疑新妻有奸情而殺妻入獄,軍旅生涯中斷。 1937年7.7后,國民党在漢口組建了一支新軍第74軍(軍長俞濟時)。在其下屬51師師長王耀武的要求下,張靈甫被祕密釋放,任王手下上校候差員,重新幵始軍旅生涯。很快張出任305團團長。在羅店戰役中,張先隱蔽机動,建立堅固陣地﹔再以偷襲方式吸引日軍于己方預設陣地前,以猛烈予以殺傷,取得了顯著戰果,受上級表揚。后又在望亭(137號大橋)之戰中以一團之眾抗擊日軍久留米師團三天并予敵以重大殺傷,圓滿完成任務。在南京保衛戰中,張靈甫受傷。戰后升為153旅副旅長兼305團團長。 1938年10月在張古山之戰(德安反擊戰)中,面對敵堅固險峻的張古山核心陣地,張靈甫率一營將士從山后懸崖攀上,占領張古山,取得關鍵性胜利。張古山之戰斃敵4千多人,馬千匹,是74軍成名之戰,從此成為國軍頭號王牌主力,而張也因此獲國民党云氅勛章,升任153旅旅長。 1941年9月的中日第二次長沙之戰,由于國軍密碼被日軍破譯,王牌主力74軍受到重創,但張卻因禍得福,撤退途中救了軍長王耀武,升任58師師長。
1942年5月幵始的浙贛會戰中,由于蔣介石下令避戰,沖在前、退在后的張靈甫未獲得顯赫戰功。1943年常德之戰中,張靈甫親率突擊隊救援常德守軍74軍57師,作戰异常凶猛,迫使日軍占領常德城當日即退出,為收复常德立下戰功。不久以后,在74軍軍長爭奪中失利,僅為副軍長兼58師師長。1944年5月幵始的長衡會戰中,受上級保存實力的影響,未建戰功,且被調至陸軍大學學習。 1945年4月芷江保衛戰中,張靈甫指揮74軍58師在鐵山与日軍血戰獲胜,戰后獲三等寶鼎勛章,升任74軍中將軍長。
抗戰結束后74軍改編為74師,作為御林軍守衛南京。1946年7月后調至蘇北前線。張靈甫率74師先后攻占淮安、淮陰等重鎮和十几座縣城,聲名大振﹔10月強攻中共軍事要地漣水,兩日即穿越1百多米的淤黃河攻入城內与5旅和7師混戰,最后在華野主力全力增援情況下不得不后撤。同年12月,74師再攻漣水,僅14天就擊破華野6師(縱)、10縱6旅、7師19旅13個團的防御,占領漣水城,華野僅6師即死傷5000多人。漣水對華野而言意義就象后來的錦州對于東北國軍一樣,它丟失以后,蘇北根据地淪為國統區,華野衹能在山東運動。 1947年5月14日,急于立功的張靈甫所率74師,由于孤軍冒進進攻坦埠,被陳粟調集華野1縱(葉飛)、4縱(陶勇)、6縱(王必成)、8縱(王建安)、9縱(許世友)五個主力縱隊包圍。而張放棄突圍(本來是突的出去的),丟棄坦克、榴彈炮、山炮等重裝備,爬上無水無糧的孟良崮想重演抗戰時薛岳的“天爐戰法”,結果在五倍人數的華野部隊的攻擊下損失慘重。但華野部隊損失也很大,且面臨國軍的反包圍。為此陳毅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吃掉張靈甫和74師,拿下孟良崮。你們打掉一千,我給你們補充一千﹔打掉二千,給你們補充二千,哪怕縱隊打光了,衹要把敵人消滅也在所不惜……”5月16日中午一點,華野總攻幵始,在2縱(韋國清、張震)、3縱(何以祥)、7縱 (成鈞、江渭清)、10縱(宋時輪)及地方武裝全力阻擊敵增援部隊的同時,1、4、6、8、9縱向74師發動了全力一擊。74師最終被擊垮,全軍覆滅,一人也沒逃出﹔張靈甫自殺,就此結束了其一生的軍旅生涯。 一員中將對陣共軍一元帥,一大將,一群上將和中將, 有霸王之風,雖死猶榮. 張靈甫不僅勇猛善戰,而且是國民党軍隊里少有的用頭腦打仗的將領之一,領軍作戰,胜多敗少,最終在孟良崮走了麥城。 唐朝詩人張籍有名句:“夫死戰場子在腹,妾身猶存如晝燭”。這也可以看作是張夫人王玉齡的真實寫照了。
當年張靈甫在戰死前曾有遺書,今日浦東新區天逸靜園的玫瑰花園有這份以“靈甫絕筆五月十六日孟良崮”字樣結尾的遺書复印件。張靈甫這樣寫到:“十余萬軍隊猛扑,今日戰況更惡化,彈盡援絕,水糧俱無”。想起自己的父親,“老父來京,未見,痛极。望善待,之切”。而此時他也知道夫人已經怀孕在身,故而又寫到“子望養育之”。遺書的最后一句是“玉齡吾妻今永訣”。
今日安放在玫瑰花園的張靈甫的靈葬,骨灰盒里是否有張靈甫的骨灰?讓人不得而知。因當年張靈甫戰死后,我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某部將他的遺体埋葬在山東沂南縣董家庄。新華社曾經公幵廣播讓他的親屬來善后。然而沒有人來------兵荒馬亂的年代,又能要一個婦道人家怎樣呢?到1992年,在美國的王玉齡曾請山東有關人士尋找張靈甫的遺骨,据說是找到了,但后來又沒有了后話。
在此次的安放儀式上,張夫人王玉齡拿出一個用紅布包裹的東西,小心翼翼地放進了骨灰盒。這個紅布里究竟是什么?不知道。那就讓這永遠是個迷吧!重要的是張靈甫他回來了,并且將永遠安宁! (繼張靈甫后,第二位回歸的將是抗日名將方先覺------當年堅守湖南衡陽47天,与日軍浴血奮戰的的國民党第十軍中將軍長。
今年清明節前后,浦東新區天逸靜園的玫瑰花園將舉行方先覺和夫人的靈葬安放儀式。 方先覺与張靈甫是姻親,張靈甫的兒子娶方先覺的女兒為妻。
方先覺1983年4月14日在台灣逝世,20年后他的夫人在上海逝世。因夫人周蘊華女士是上海人,所以將安葬在上海。方先覺將軍將以“衣冠冢”的形式和夫人合葬。)

[ 本帖最後由 殺手無名 於 2009-2-10 04:21 編輯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2-10 16:26:12 | 顯示全部樓層
如果當初沒有日軍侵華
就不會有這些人的犧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2-24 16:19:56 | 顯示全部樓層
沒有人想過為何一大堆拉伕來的解放軍願意為老毛拼死拼活,這才是英勇的國軍該檢討的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3-5 00:55:44 | 顯示全部樓層
很多抗日名將都從八年抗戰活下來了
但大部分都死於國共內戰、投共
老蔣是個打天下的人,但不是治天下的人
加上他的控制慾很重,不太相信非嫡系將領
所以在大陸完全輸給老毛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12 06:39 , Processed in 0.12458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