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09-2-9 21:44:13
|
顯示全部樓層
張靈甫,陝西人,于1925年5月入黃埔軍校4期,不久即在戴季陶、王柏齡引荐下入國民党。在校期間,積极參与了驅許(崇智)斗爭,深收蔣介石的賞識,分至國民革命軍第一師(師長胡宗南)任職。
1932年,已是團長的張靈甫在國軍對鄂豫皖紅軍根据地第三次圍剿中,率部于六安、蘇家埠突破紅軍防線,迫使紅軍撤退,為國軍僅有的胜仗,獲蔣介石和胡宗南贊賞﹔在隨后的麻(城)黃(陂)戰斗中,充當先鋒的張團凶猛的進攻紅7師和紅20師陣地,一天就完成突破并迫使紅軍撤退,一路追擊,撈了不少好處。紅軍傷亡慘重,一名師政委犧牲,一名軍長重傷,團、營、連干部均有被俘……胡宗南連夸張靈甫是“黃埔英才,革命猛將”。
不久,張靈甫又以一團之眾,突破紅軍主力對衛立煌軍部的包圍,救衛立煌于必死之地,風頭更勁。同年冬,在漫川關之戰中,為關閉紅軍逃生之路,率部与紅34團(團長許世友)、219團(團長韓金城)血戰,雖未達到完全目的,也獲得了相當戰果。在入川追剿紅4方面軍中,張靈甫部在廣元被紅軍主力包圍,不僅未被殲滅,后期竟然組織起有力反攻,為紅軍很少遇見的“硬骨頭”。后因上馬時腿受傷到西安休養,腿好后駐扎廣元娶一新妻,不久就因怀疑新妻有奸情而殺妻入獄,軍旅生涯中斷。
1937年7.7后,國民党在漢口組建了一支新軍第74軍(軍長俞濟時)。在其下屬51師師長王耀武的要求下,張靈甫被祕密釋放,任王手下上校候差員,重新幵始軍旅生涯。很快張出任305團團長。在羅店戰役中,張先隱蔽机動,建立堅固陣地﹔再以偷襲方式吸引日軍于己方預設陣地前,以猛烈予以殺傷,取得了顯著戰果,受上級表揚。后又在望亭(137號大橋)之戰中以一團之眾抗擊日軍久留米師團三天并予敵以重大殺傷,圓滿完成任務。在南京保衛戰中,張靈甫受傷。戰后升為153旅副旅長兼305團團長。
1938年10月在張古山之戰(德安反擊戰)中,面對敵堅固險峻的張古山核心陣地,張靈甫率一營將士從山后懸崖攀上,占領張古山,取得關鍵性胜利。張古山之戰斃敵4千多人,馬千匹,是74軍成名之戰,從此成為國軍頭號王牌主力,而張也因此獲國民党云氅勛章,升任153旅旅長。
1941年9月的中日第二次長沙之戰,由于國軍密碼被日軍破譯,王牌主力74軍受到重創,但張卻因禍得福,撤退途中救了軍長王耀武,升任58師師長。
1942年5月幵始的浙贛會戰中,由于蔣介石下令避戰,沖在前、退在后的張靈甫未獲得顯赫戰功。1943年常德之戰中,張靈甫親率突擊隊救援常德守軍74軍57師,作戰异常凶猛,迫使日軍占領常德城當日即退出,為收复常德立下戰功。不久以后,在74軍軍長爭奪中失利,僅為副軍長兼58師師長。1944年5月幵始的長衡會戰中,受上級保存實力的影響,未建戰功,且被調至陸軍大學學習。
1945年4月芷江保衛戰中,張靈甫指揮74軍58師在鐵山与日軍血戰獲胜,戰后獲三等寶鼎勛章,升任74軍中將軍長。
抗戰結束后74軍改編為74師,作為御林軍守衛南京。1946年7月后調至蘇北前線。張靈甫率74師先后攻占淮安、淮陰等重鎮和十几座縣城,聲名大振﹔10月強攻中共軍事要地漣水,兩日即穿越1百多米的淤黃河攻入城內与5旅和7師混戰,最后在華野主力全力增援情況下不得不后撤。同年12月,74師再攻漣水,僅14天就擊破華野6師(縱)、10縱6旅、7師19旅13個團的防御,占領漣水城,華野僅6師即死傷5000多人。漣水對華野而言意義就象后來的錦州對于東北國軍一樣,它丟失以后,蘇北根据地淪為國統區,華野衹能在山東運動。
1947年5月14日,急于立功的張靈甫所率74師,由于孤軍冒進進攻坦埠,被陳粟調集華野1縱(葉飛)、4縱(陶勇)、6縱(王必成)、8縱(王建安)、9縱(許世友)五個主力縱隊包圍。而張放棄突圍(本來是突的出去的),丟棄坦克、榴彈炮、山炮等重裝備,爬上無水無糧的孟良崮想重演抗戰時薛岳的“天爐戰法”,結果在五倍人數的華野部隊的攻擊下損失慘重。但華野部隊損失也很大,且面臨國軍的反包圍。為此陳毅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吃掉張靈甫和74師,拿下孟良崮。你們打掉一千,我給你們補充一千﹔打掉二千,給你們補充二千,哪怕縱隊打光了,衹要把敵人消滅也在所不惜……”5月16日中午一點,華野總攻幵始,在2縱(韋國清、張震)、3縱(何以祥)、7縱 (成鈞、江渭清)、10縱(宋時輪)及地方武裝全力阻擊敵增援部隊的同時,1、4、6、8、9縱向74師發動了全力一擊。74師最終被擊垮,全軍覆滅,一人也沒逃出﹔張靈甫自殺,就此結束了其一生的軍旅生涯。 一員中將對陣共軍一元帥,一大將,一群上將和中將, 有霸王之風,雖死猶榮.
張靈甫不僅勇猛善戰,而且是國民党軍隊里少有的用頭腦打仗的將領之一,領軍作戰,胜多敗少,最終在孟良崮走了麥城。
唐朝詩人張籍有名句:“夫死戰場子在腹,妾身猶存如晝燭”。這也可以看作是張夫人王玉齡的真實寫照了。
當年張靈甫在戰死前曾有遺書,今日浦東新區天逸靜園的玫瑰花園有這份以“靈甫絕筆五月十六日孟良崮”字樣結尾的遺書复印件。張靈甫這樣寫到:“十余萬軍隊猛扑,今日戰況更惡化,彈盡援絕,水糧俱無”。想起自己的父親,“老父來京,未見,痛极。望善待,之切”。而此時他也知道夫人已經怀孕在身,故而又寫到“子望養育之”。遺書的最后一句是“玉齡吾妻今永訣”。
今日安放在玫瑰花園的張靈甫的靈葬,骨灰盒里是否有張靈甫的骨灰?讓人不得而知。因當年張靈甫戰死后,我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某部將他的遺体埋葬在山東沂南縣董家庄。新華社曾經公幵廣播讓他的親屬來善后。然而沒有人來------兵荒馬亂的年代,又能要一個婦道人家怎樣呢?到1992年,在美國的王玉齡曾請山東有關人士尋找張靈甫的遺骨,据說是找到了,但后來又沒有了后話。
在此次的安放儀式上,張夫人王玉齡拿出一個用紅布包裹的東西,小心翼翼地放進了骨灰盒。這個紅布里究竟是什么?不知道。那就讓這永遠是個迷吧!重要的是張靈甫他回來了,并且將永遠安宁!
在解放戰爭期間,中共情報戰線直達蔣介石身邊,國防部作戰次長、掌握國民黨調動軍隊大權的劉斐中將竟是中共地下黨。在 被調動的軍隊自己還不知道時,延安就已經得到情報,並據此而擬好作戰計劃。胡宗南的機要秘書和親信隨從熊向暉,將胡宗南大軍進攻延安的計劃通報周恩來,以 致胡宗南打進延安時,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周恩來曾經說:「蔣介石的作戰命令還沒有下達到軍長,毛主席就已經看到了。」
劉斐除了使胡宗南大軍進攻延安撲空之外,還是斷送抗戰中聞名中外的國軍第74軍(張靈甫整編第七十四師)的罪魁禍首。第74軍軍長張靈甫將軍與孫立人、廖耀湘、薛岳、邱清泉等一樣,是抗日名將,決非中共講的那樣。那麼,張靈甫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及最後其第七十四軍是怎樣被中共特務劉斐斷送的哪?。
張靈甫(原名鍾麟)1903年出生於陝西西安,中學時代就表現出書法方面的天賦,在空閒時經常帶上紙筆去文廟臨摹,加之勤奮努力,技藝大增。一日,被稱為中國近代五百年草書第一人的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先生應邀參加長安中學的書法展,張靈甫在於老面前一口氣寫下五個條幅,於老見了讚不絕口,連說後生可畏。
張靈甫20歲那年中學畢業,考取了北京大學,成為這所名牌大學歷史系的學生,如果不是生於亂世,中國肯定會多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書法家。張靈甫在歷史系完成學業後,進入黃埔軍校第4期,投筆從戎,不久即在戴季陶、王柏齡的引薦下加入了國民黨。黃埔軍校畢業後,張靈甫被分配在國民革命軍第一師(師長胡宗南)任職。
1932年,已是團長的張靈甫率部至鄂豫皖區進剿燒殺搶劫、無惡不做的紅軍,於六安、蘇家埠突破紅軍防線,將紅軍擊潰,獲蔣介石和胡宗南讚賞。在隨後的麻城、黃陂 戰鬥中,充當先鋒的張團勇猛的進攻紅7師和紅20師陣地,一天就完成突破,張團一路追擊,紅軍被殺的大敗,一名師政委被擊斃,一名軍長重傷,團、營、連幹部被俘若干,胡宗南連誇張靈甫是「黃埔英才,革命猛將」。不久,張靈甫又以一團之眾,突破紅軍主力對衛立煌軍部的包圍,救出衛立煌。同年冬,在漫川關之戰中,為關閉紅軍逃竄之路,率部與紅34 團、219團血戰,獲相當戰果。後在入川追剿紅4方面軍中,張靈甫部在廣元被紅軍人海戰術圍困、攻擊,張率部隊臨危不懼,頑強反攻,殺出重圍,突圍而去。 後因上馬時腿受傷到西安休養,腿好後駐紮廣元並結婚,結婚後不久,張靈甫因懷疑妻子有姦情而殺妻入獄,中斷了軍旅生涯。張靈甫在監獄中,沒有忘記自己對書法的愛好,筆潤不少,作品頗多,當年南京城裡有許多的招牌都出自張靈甫的手筆。
1937 年蘆溝橋事變以後,國民政府在漢口組建了一支新軍──第74軍,軍長為俞濟時,下轄王耀武的第51師和俞濟時自兼師長的第58師。在師長王耀武的要求下,張靈甫被秘密釋放,出任第305團團長,率部奔赴淞滬戰場。在著名的羅店戰役中,張靈甫先隱蔽機動,建立堅固陣地,再以偷襲方式吸引侵華日軍於己方預設陣地前,與日軍激戰,張靈甫曾跳出戰壕,提起機槍向日軍猛烈掃射,帶領一百多名敢死隊員衝鋒陷陣,消滅日軍八百多人,取得了顯著戰果,受上級表揚。後又在望亭(137號大橋)之戰中以一團之眾抗擊日軍久留米師團(第18師團)三天並予敵以重大殺傷,圓滿完成任務。在南京保衛戰中,張靈甫受傷,戰後升為153 旅副旅長兼305團團長。
在1938年10月的武漢保衛戰中,74軍參加著名的萬家嶺戰役,與友軍合作殲滅了松浦淳六郎中將率領的日軍第 106師團。戰役中,74軍第51師奉命攻佔張古山,堵死第106師團的退路。王耀武觀察地形發現,該山易守難攻,卻是整個戰役的關鍵,必須奪占,但勢必傷亡巨大。張靈甫提議出奇兵從山後絕壁攀援突襲,配合正面進攻。之後,張靈甫親自帶領精兵上陣,很快佔領該山。因此陣地對日軍突圍至關重要,松浦淳六郎率 重兵配以飛機重炮攻擊,張靈甫身中彈片多處仍率部死戰,與日軍白刃格鬥,反覆爭奪,經五晝夜激戰,終於牢牢控制該陣地。這個爭奪戰,日軍僅遺留在張靈甫所部陣地前的屍體就達四千多具!可以說,沒有張古山爭奪戰的勝利,就不可能有萬家嶺大捷。此役,74軍一戰成名,從此成為國軍主力之一,而張也因此獲國民黨 雲氅勳章,升任153旅旅長。
抗戰時期74軍的軍歌是:「起來,弟兄們,是時候了,我們向日本強盜反攻。他,強佔我們國土,殘殺婦女兒童。我們保衛過京滬,大戰過開封,南潯線,顯精忠,張古山,血染紅。我們是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鋒;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鋒!」
1938年年底,第74軍駐紮在長沙,在著名的長沙大火中,74軍幫助百姓在灰燼中重建家園,張靈甫更是親自率隊伍幫助百姓。1939年6月,王耀武升任第74軍軍長。1941年春國軍與侵華日軍展開江西上高會戰,日軍之第33師團被擊破,傷亡慘重。第34師團及獨立第20混成旅團被殲約十分之七,國軍總計斃傷日軍一萬五千餘人。戰後,侵華日軍主力第11軍司令官園部和一郎中將被撤職,改由阿南惟幾中將接任。此次戰役被何應欽稱之為抗戰以來「最精彩之戰」,此役中「74軍戰鬥力量堅強」(羅卓英3月29日致蔣介石電)。據國軍戰史記載:「中路日軍第34師團22日集中萬餘兵力,在飛機掩護下猛攻74軍陣地,74軍拚死力拒,雖血肉橫飛、傷亡慘重,仍不稍退,是日一日間敵我傷亡均在四千以上」。戰後,第74軍因戰功顯赫,榮獲國民政府第一號武功狀和軍隊最高榮譽「飛虎旗」,被譽為"抗日鐵軍"。此役張靈甫代師長因表現優異,於當年冬天升任第58師師長。不久,張靈甫將軍經蔣介石特批,進入陸軍大學甲級將官班學習,成為甲級將官班唯一的一名少將學員。
1943年常德之戰中,張靈甫親率突擊隊救援常德守軍74軍57師,作戰異常兇猛,迫使日軍佔領常德城當日即退出,為收復常德立下戰功。
1945年4月在國軍抗戰中最漂亮的一仗-----湖南芷江保衛戰(雪峰山戰役)中,張靈甫指揮74軍58師在鐵山與日軍主力血戰大獲全勝,張靈甫被稱為「常勝將軍」,戰後獲三等寶鼎勳章,並升任74軍中將軍長。
抗戰結束後74軍改編為整編第74師,獲極高榮譽,作為御林軍守衛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