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沖浪運動演變而成的滑板運動,在而今已成為地球上最“酷”的運動。滑板的技巧主要包括:The AerialL(在滑桿上)、The Invert(在U臺上)、THE Ollie(帶板起跳),這些技術可說是除了翻板之外最重要的滑板動作。世界上兩個重要的滑板國際組織:國際滑板商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KATEBOARD COMPANIES,IASC)J及世界杯滑板賽(WORLD CUP SKATEBOARDING,WCS)。
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末的太平洋彼岸,善於發明創造的愛迪生的後裔們把古老神州人們的幻想或多或少地變成了現實。五十年代初美國西海岸是弄潮兒們大試身手的地方。他們使用普通木頭和價格昂貴的輕木制成的沖浪板在風口浪尖上尋找樂趣。到五十年代中期,模壓聚氨酯泡沫和玻璃纖維取代了木制沖浪板。這些新型沖浪板的機動性和耐用性使得沖浪運動在五十年代末大為流行。
滑板運動是沖浪運動在陸地上的延伸。前者受地理和氣候條件的限制,而後者則有更大的自由度。陽光明媚的南加州海灘社區的居民們很快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塊滑板。在今天看來,那是相當古樸的一項發明:一塊50*50CM的木板固定在輪滑的鐵輪子上.即使這樣一個簡單的運動器械,因為它能提供沖浪給人帶來的同樣心理感受,也引起了人們的足夠興趣。
但是,這種第一代滑板由於其本身的落後性(板太笨重,無彈性,轉向機構不靈敏,輪子太滑等),滑板運動並未得到像今天這樣的普及, 1973年,一個叫弗蘭克·納斯沃西的滑板愛好者第一次把聚氨酯輪子安上他的滑板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他隨即開始把這種叫“卡迪拉克”牌的輪子賣給他的滑板朋友們。這種柔韌的輪子不僅耐磨,而且可以使滑板安全穩當的急轉彎,輕而易舉的碾過地上的小障礙物。第三代滑板就這樣發明了。由於滑板從沖浪衍生的原因,七十年代初的滑板文化基本上是帶有沖浪印記的文化。滑板愛好者和滑板公園的建設者們一開始建造了不少模擬沖浪的地形。後來,他們終於意識到,由於滑板比沖浪板的阻力小,重量輕,可以建立不同於沖浪而更適合滑板的地形以取得更大的速度、機動性和自我表現能力。
80年代末,由於滑板運動本身的發展和滑手們對滑板技巧要求的提高,以及為了適應U型池(vert ramp)雙向滑行的需要,一種與前三代滑板形狀完全不同的兩頭翹起、形狀對稱的滑板出現了,這就是第四代滑板。目前只有滑手們使用的都是第四的滑板。第四代滑板改用硬巖楓重量更輕,彈性更好.滑板輪硬度高,彈性好,更適合高速滑行.由於重量平衡,第四代滑板更適合各種翻轉動作。
九十年代初,滑板運動走入了一個低谷時期。由於正處於滑板換代的時期,滑板從一頭改為兩頭,因而出現了許多前一代滑板不可能完成的動作。這個時期是滑板運動的技巧性動作(technical tricks)時代。滑手們發明了很多新的動作。同時為了使滑板更容易翻轉,滑板板面變得很窄,輪子變得很小。這個時期一塊典型的滑板寬度只有7英寸,而輪子直徑只有39mm左右。這樣的滑板雖然更易於做出複雜的動作,但是較小的輪子卻妨礙了它的滑行性能。
滑板-種類
1.娛樂型
娛樂型滑板用於初學者健身運動,俗稱玩具板指僅供滑行的滑板,有指適
合8歲以下兒童滑行的滑板。初學者應選擇平坦的滑行場地,在滑行時應戴上護肘、護腕、護膝、頭盔等護具。
2.運動型
運動型滑板適用於滑行技術水平較高的滑板運動愛好者。由於運動者要做各種高難動作以及各種花樣,因此運動型滑板的所有各部件的強度以及各種性能指標應滿足使用要求。
滑板的結構
滑板主要由支架、緩沖套、輪子、鎖緊螺母、緩沖墊、支架座、踏板等組成。
性能指標
橋的結構
1.輪子:
選用材料時,要考慮其適用於不同的場地路面,如地板路面、水泥路面、柏油路面等。無論在什麽路面上滑行,輪子都要有良好的彈性、耐磨性,而且硬度要適中,還要保證輪子對路面有足夠的摩擦系數。
2.緩沖墊、套:
主要起到緩沖和減震作用。其一是在路面出現凸凹不平時,起到減震作用;其二是在大運動量時,起到保護零件作用;其三是起到使身體保持平衡的作用。
3.踏板:
選用上等的木材多層板膠合而成。具有高強度沖擊韌性及良好的彈性,當在一定高度跳上滑板時,保證踏板不受到損壞。
[ 本帖最後由 changpa 於 2011-5-22 07:34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