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34|回復: 0

[稗官野史] 揭秘黃鶴樓的商業史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6-3-26 10:23: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黃鶴樓極有可能是中國最早的商業樓宇,而且是商業與藝術兼容,既搞藝術也搞商業,結果藝術搞大了,商業更是搞大了。關於黃鶴樓成功進行藝術營銷的記錄,主要是傳統酒業與現代演藝相結合而成功推動商業地產的運作,類似於「牛欄山二鍋頭+王剛」、「口子窯+陳寶國」、「郎酒+黃健翔」的推廣效果。當然這是在一千多年前還沒有電視媒體介入的情況下,完全靠現場效果和口碑效應,就更富傳奇色彩了。
  大致唐代以前出版的一本書叫《報應錄》,記載了這則中國最早的酒業營銷案例,可以說黃鶴樓從誕生以來,就徹頭徹尾與商業有關。《報應錄》的原文是:「辛氏昔沽酒為業,一先生來,魁偉襤褸,從容謂辛氏曰:『許飲酒否?』辛氏不敢辭,飲以巨杯。如此半歲,辛氏少無倦色,一日先生謂辛曰,多負酒債,無可酬汝,遂取小籃橘皮,畫鶴於壁,乃為黃色,而坐者拍手吹之,黃鶴蹁躚而舞,合律應節,故眾人費錢觀之。十年許,而辛氏累巨萬,後先生飄然至,辛氏謝曰,願為先生供給如意,先生笑曰:吾豈為此,忽取笛吹數弄,須臾白雲自空下,畫鶴飛來,先生前遂跨鶴乘雲而去,於此辛氏建樓,名曰『黃鶴』。」
  這則商業案例的大意是說,以前有一位辛先生,平日以賣酒為業。有一天,這裏來了看起來很貧窮的客人,辛先生不因對方衣著襤褸而有所怠慢。如此經過半年,辛先生依然每天請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訴辛先生說:「我欠了你很多酒錢,沒有辦法還你。」於是從籃子裏拿出橘子皮,畫了一隻黃色的鶴在牆上,接著以手打節拍,一邊唱著歌,牆上的黃鶴也隨著歌聲,合著節拍,蹁躚起舞,酒店裏其他客人看到這種奇妙的事都付錢觀賞。如此經過了十年,辛先生也因而累積了很多財富。
  有一天那位衣著襤褸的客人,又飄然來到酒店,辛先生上前致謝說:「我願意照您的意思供養您」,客人笑著回答說:「我哪裏是為了這個而來呢?」接著便取出笛子吹了幾首曲子,沒多久,只見一朵朵白雲自天空飄下,畫鶴隨著白雲飛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鶴背,乘白雲飛上天去了。辛先生為了感謝及紀念這位客人,便用十年來賺下的銀兩在黃鵠磯上修建了一座樓閣。起初人們稱之為「辛氏樓」,後來為了紀念道士和黃鶴改稱「黃鶴樓」。
  至於崔顥、李白的題詩,的確是從文化營銷的角度上,給黃鶴樓披上了一層厚重的藝術色彩,這也就是先前那位領導為什麼會認為黃鶴樓就是只搞藝術,不搞商業的原因所在。其實,黃鶴樓一直搞商業,不但自己搞,還以點帶面,形成了自己的商業圈,有一套自己的商業模式。這個商業圈就是在武漢響噹噹的「漢正街」。如果說黃鶴樓是武漢招商引資的橋頭堡,那麼「漢正街」就是黃鶴樓這一商業品牌的樓宇商圈。
  1884年,一場大火把黃鶴樓燒得精光,只剩下一個銅頂。但黃鶴樓這幢建築實體在與不在,燒與不燒,其商業價值與品牌價值都還在那裏。因為它的商業橋頭堡作用,在形成商業圈、構建商業模式、商業品牌效應固化之後,其建築本身、物業實體本身的商業價值已經被緩釋到周邊商圈。事實證明,自1985年6月黃鶴樓重建至今,漢正街的商圈規模日益擴大,已成為中南地區核心商圈之一。
  看來,一座樓的商業史,不是只搞設計、只搞規劃就能搞出來的,也不是只搞藝術、只搞商業就能搞出來的。歷史不是一下子就能搞出來的,我們眼前能搞的只是商業。黃鶴樓的商業史,必須得認真讀一讀。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7-23 06:55 , Processed in 0.22775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