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45|回復: 0

[保健資訊] 再也不癢癢!治療異位性皮膚炎,4穴道散風邪、化濕滯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7-12-31 05:25: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早安健康�涂尹嘉(澄觀中醫醫師)

10歲的李小妹妹由媽媽帶著來看診,媽媽一開口就說妹妹從小就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雖持續有在治療,但求助無門、狀況時好時壞,常常還是皮膚紅腫發癢,睡也睡不好,看了令人心疼。

觀察患者的雙手可以發現,除了紅腫的部分之外,周圍皮膚都有粗糙脫屑的現象,還有地方破皮滲著組織液,新舊癢疹交替出現,造成好像「體無完膚」的樣子,不但搔癢難耐,也讓年紀幼小的妹妹遭到同學異樣的眼光。

患童膚疹色鮮紅腫脹,遍佈手臂,搔癢難耐,屬於風熱證型,涂醫師用藥以清熱解表,疏風止癢的藥方,搭配外用中藥藥膏塗抹患部。

經過幾次回診,搔癢的頻率大幅減低,程度也不如以往嚴重,滲血的範圍漸漸縮小,只剩下粗糙的部分尚未復原,需再服藥一段時間。



關於異位性皮膚炎

在臺灣,異位性皮膚炎的盛行率不低,約是3-10%左右,許多都是從嬰兒時期就開始出現症狀,部分有機會在青春期逐漸恢復,但也可能會終其一生受其所擾。

異位性皮膚炎是濕疹的一種,一開始是皮膚出現紅腫、癢的現象,有些地方會有乾燥脫屑的現象,想當然爾會情不自禁去抓,抓破之後就會流血及組織液,留下抓痕或結痂,而且容易遭到感染,感染後的皮膚就變得更加脆弱,更容易被誘發異位性皮膚炎,如此不斷反覆發作,像是揮之不去的夢魘。

異位性皮膚炎是由遺傳、環境因素所造成,根據觀察,患者常伴隨出現過敏性鼻炎、氣喘等過敏性疾病,故稱為「過敏三聯徵」。

嬰兒通常會先出現在臉頰、頭皮,以及關節的伸側。長大一點的兒童則分佈範圍較廣,比較集中在肘彎、膝膕窩等關節屈側或是頸部,此時已經會出現苔蘚化的現象。到了成人期,分佈與兒童差不多,但皮膚的苔蘚化會更明顯,皮膚更粗、更厚,色素沉澱也更明顯。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異位性皮膚炎是因先天正氣不足,加上後天外邪刺激所引起。

所以急性發作期先以袪除外邪為主,治法可分為祛風、利濕、清熱,視風、濕、熱的程度來調整藥物,常見的處方有:消風散、龍膽瀉肝湯、溫清飲等。

而慢性期則以健脾利濕,養血潤燥為原則,常見的處方有: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當歸飲子等,臨床上常見患者多種症狀混合著一起出現,故要隨時視患者狀況調整用藥。

針灸也有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好方法,常用的穴位

曲池穴:疏邪熱,利關節,祛風濕,調氣血。位在手肘折彎時中點的位置。



合谷穴

:疏散風邪,開關通竅,清泄肺氣。位在虎口併攏肌肉凸起最高處。



血海穴

:調血養血,宣通下焦。對側手掌蓋住膝蓋,拇指尖部指到之處。



陰陵泉穴

:運中焦,化濕滯。小腿內側上端,脛骨轉折凹陷處。



三陰交穴

:補脾土,助運化,通氣滯,疏下焦。小腿內側,內踝尖之上四支手指頭,脛骨後方。



異位性皮膚炎要如何保養?

避免接觸刺激性物質及過敏原
隨時注意保濕,勤擦乳液
皮膚不可過度清潔,也不可以使用過熱的水洗澡
保持良好作息及飲食習慣以避免刺激

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時搔癢難耐,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又容易造成皮膚乾燥、脫皮、苔蘚化,影響外觀,對於學齡期兒童影響甚大,應儘早治療。

家長也需在治療過程中耐心陪伴並引導孩童配合醫師的治療,除了按時服藥之外也要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共同對抗頑疾,還給孩子美好的童年回憶。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17 16:13 , Processed in 0.10266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