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45|回復: 0

[生活健康] 四大因素 影響衝動購物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8-3-17 08:35: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四大因素 影響衝動購物

在我國常常有一窩蜂瘋搶某樣商品的習慣,像是從去年某知名飲料上市到今年初的衛生紙漲價事件,都能帶來瘋狂般的搶購風潮,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全觀式社區預防暨心理健康中心諮商心理師沈孟筑表示,針對民眾出現衝動性購買的現象,可以從「從眾效應」、從購物中獲得「控制感」、祖先遺留的「儲存」習慣及「損失厭惡」這四大分面相來探討。

【從眾效應】

這指的是個人受到團體的影響,而對自己原有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產生懷疑並改變,朝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行為,因此,當大多數人搶購某項商品時,如果自己沒有一同搶購,反倒會對自己的觀點與行為產生困惑,引發「別人有,我沒有」焦慮感等負面感受,從而決定還是一同搶購,藉此試著減低這種困惑感帶來負向情緒。

【從購物中獲得「控制感」】

有些民眾在生活中較少掌握充分的「控制」感,反而購買行為是較能控制的行為,對於這類民眾而言,這代表了「我有權力決定我要買的東西,並且是屬於我的東西。」的感受,因此能夠從購買行為中獲得控制權並得到快樂,透過這樣的行為也會讓得自己感到滿足。

【老祖先遺留的「儲存」習慣】

從「演化的觀點」來看,人類為了避冬與避免飢餓導致死亡,因而有儲存食物與所需物品的習慣,但在現今社會人類雖然已經較少出現寒冷及飢餓的死亡威脅,但這些儲物的習慣卻似乎仍遺留下來。因此,當有商品匱乏的消息傳出時,常易引發人們搶購儲存商品的現象發生。

【損失厭惡】

指的是人們在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失去」往往比獲得更加令人們難以忍受,所以當商品打折時,若未去採購,此時心理容易感受到損失,而為了減少因損失帶來的負向感受,許多民眾便會前去購買商品。

沈孟筑提醒,當民眾在聽到這類新聞或口耳相傳的消息時,若內心萌生了購買的衝動,可以先想一想是否是因為上述四種心理狀態所引起的念頭,建議多聆聽一些內心的真正想法與需求時,自然就有可能會降低一時衝動的購買行為,減少被群體大眾的想法牽著走。       

台灣新生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19 13:27 , Processed in 0.11034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