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29|回復: 0

[稗官野史] 古代懸絲診脈之謎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9-18 01:00: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太醫﹐古代醫生的職稱。指封建社會專門為帝王和宮廷官員等上層統治階級服務的醫生。「太醫」一職最早誕生於何代?據秦有太醫令一職而推斷﹐既有太醫令一種管理職務的設置﹐就應該有被太醫令管理的太醫的存在﹐但因缺乏可靠的資料證實﹐尚難確認秦時就有太醫一職的設置。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西漢時已有太醫的設置。
  太醫在漢代就設立官職。唐、宋時期在太常寺設有太醫署或太醫局﹐遼也設有太醫局﹐金朝開始稱太醫院。元代的太醫院已經成為獨立機構﹐負責醫療、製作御藥。明代太醫院則已經有了分科。清代太醫院設於順治元年(1644)﹐在正陽門以東的東交民巷內﹐地址大約在東交民巷西口的一個大院裡﹐太醫在這裡辦公、學習。後來由於《辛丑條約》的簽訂﹐東交民巷被劃歸使館區﹐因此在地安門外另建了太醫院。清太醫院為獨立的中央醫療機構﹐為帝后及宮內人員看病、製藥﹐也擔負其他醫藥事務。太醫院中的官吏和醫務人員均稱為太醫﹐而且都是漢人。不過在乾隆時期﹐曾任命過一名滿人來管理院務。
  太醫院的主要職責是給皇室看病﹐太醫院裡當然雲集著全國的醫師聖手﹐御醫們都是飽學之士﹐很多人先是學子﹐而「由儒入醫」﹐很多人的抱負便是「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但是這些懸壺濟世的醫師﹐到了太醫院當差﹐便都變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給皇家看病責任重大﹐他們每一張切脈、診斷、下藥的方劑﹐現在都一張不落地封存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內務府卷宗裡﹐問責制一直可以追溯到永遠。世上常說「翰林院的文章﹐太醫院的藥方」﹐難道翰林和太醫都要的是四平八穩﹐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嗎?太醫看病遵循著這條規則﹐用藥溫和﹐劑量輕微﹐實是出於謹慎﹐處於無奈。
  都說太醫看病難﹐此言不假。自道光皇帝起﹐給皇帝看病﹐就明令禁止使用針灸﹐原因是皇上的龍體外露有失尊嚴。不知道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法﹐在這裡還能不能有效地使用?平跪著給皇上診脈﹐不敢抬頭仰視不說﹐更不敢讓皇上伸出舌頭﹐看看舌苔﹐也不敢放肆地問問二便如何﹐一言不慎即可招禍。一切診病的手段都被切斷了﹐只能靠切脈了﹐而在皇權的威懾之下﹐那從容不迫地切過無數個病人脈象的手指﹐一搭上皇上的龍體﹐御醫們先要控制住自己的手﹐千萬別顫抖。病勢沉重的光緒﹐在太后面前永遠溫順得像隻小貓﹐可在太醫面前動輒龍顏大怒﹐他略通醫道﹐索性就口授方劑由太醫開藥﹐一藥不當非同小可﹐而太醫也不敢不從。
  給皇后和妃子們看病﹐可以想像就更難了﹐我們很小就聽過「懸絲診脈」的故事﹕皇宮裡「男女授受不親」的規定更為嚴厲﹐太醫不能手觸手地給女眷們診脈﹐只能把一根絲線由太監遞到掛著帷帳的房間裡﹐繫在女眷的手腕上﹐另一頭留在屋外太醫的手裡﹐而負氣的妃子們常常把她那頭繫在椅子腿上﹐想考考太醫能不能診出她的病… …實際上系與不系都不能通過絲線切得脈象﹐太醫們在這裡走了一個形式﹐做了一個秀。他們敢給女眷看病﹐事先已經千方百計地通過賄賂貼身太監﹐把病情了解得一清二楚﹐此刻診脈﹐只是在靜思默想著如何下藥。我不知道這故事的真假﹐講故事的人﹐不想說明中醫是玄術﹐便只能證明太醫看病的難了。事關皇家的隱私﹐太醫們如何給女眷們看病的細節﹐一直是個謎﹐太醫們不便講﹐也不能講。知情的太監自然也不敢講。
  因此﹐我們在此﹐不要責怪太醫沒有治好同治的病﹐慈禧的病﹐也沒有治好光緒的病﹐皇帝死了太醫都要治罪﹐輕則革職重則砍頭﹐而皇帝又怎能不死呢?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7-19 06:51 , Processed in 0.10634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