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93|回復: 0

[生活健康] 就醫看診藥清楚 醫病溝通更良善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1-5-1 09:08: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就醫看診藥清楚 醫病溝通更良善

民眾就醫常分不清藥物不良反應、藥物過敏與藥物不耐症的差異,以致就診被醫生問起「吃藥是否會過敏」時,常常說不清楚,造成醫病之間產生不少誤會,讓「醫生開藥好困難」的困境,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只要釐清其中的差異,就能讓醫病溝通更加的順暢。

皮膚科醫師柯適中表示,過去臨床經驗發現,不少民眾常將藥物不良反應與藥物不耐症全部視為是藥物過敏,以致民眾依醫囑指示吃藥後,有腸胃不適、頭暈或頭痛等反應發生時,就誤以為是對這類藥品會產生藥物過敏,但其實可能是藥物不良反應或藥物不耐症。

柯適中指出,「藥物不良反應」泛指服藥後,身體產生的生理反應,包括藥物本身副作用、同時服用多種藥物之交互作用、藥物耐受不良及藥物過敏反應等,其中「藥物過敏」是指身體免疫系統面對外來物進入時防衛過度,出現皮膚紅腫、搔癢及皮疹,甚至是呼吸困難、起水泡及心跳加速等症狀。而「藥物不耐症」是針對服藥後造成身體的不適感,包括腸胃不適、噁心、嘔吐、腹痛及頭昏等,或是如心臟血管藥引起的血壓、心跳改變等,只要請醫生調整劑量、減量服用,即可緩解前述症狀。

柯適中醫師強調,民眾就醫時除了說明哪裡不舒服、有什麼症狀、過去病史及近期服用哪些藥品外,若有藥物過敏史的民眾,主動向醫師說明哪種藥物成份曾造成藥物過敏,就醫時也務必隨身攜帶藥物過敏記錄卡、藥袋或請醫師將過敏藥物註記於健保IC卡中,幫助醫師了解自己的情況,以避免醫師開立處方到類似藥物。

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不要自行服用沒有必要的藥,因為沒有一種藥物對所有人是百分之百安全,尤其造成藥物過敏的因素很多,如基因、體質等,讓藥物過敏難以預防,即便第一次服用某藥物未發生藥物過敏,不代表再次服用時,不會產生藥物過敏。服藥期間若出現皮膚紅疹(紅)、嘴唇腫(腫)、發燒(熱)、喉嚨痛(痛)、眼睛不適及口腔潰爛等症狀,可能為藥物過敏反應之前趨症狀,應先停止用藥、盡速帶著藥物回原開立處方醫院之醫療院所就醫即時診斷治療,千萬不要到處求醫。

台灣新生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7-20 11:16 , Processed in 0.18668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