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74|回復: 0

[生活健康] 腸道細菌 影響社交行為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1-7-15 09:34: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腸道細菌 影響社交行為

成大、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跨國研究團隊發現,腸道共生細菌會影響血液中的壓力賀爾蒙,缺乏時,可能導致個體社交行為下降,研究成果榮登國際頂尖期刊自然,未來有望為相關疾病治療開闢新途徑。

成大醫學院生理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吳偉立團隊跟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生物及生物工程學院教授馬茲曼尼安(Sarkis Mazmanian團隊合作,揭開腸道細菌如何影響宿主社交行為的謎團,研究成果登上生命科學領域頂尖期刊自然(Nature)。

作為論文唯一第一作者與責任作者的吳偉立指出,社交行為對人類與動物來說是一項提供安全感、降低能量消耗的重要行為。學界過去就觀察到,完全無菌鼠(Germ-freemouse),也就是一生中身體沒存在任何細菌的小鼠,會出現社交行為下降以及低程度的類焦慮行為,但是背後機制少有人探索。

吳偉立用電影「腦筋急轉彎」比擬,研究者開始思考,「腸道中會不會有類似憂憂、樂樂這些不同角色的存在,進一步影響個體的喜怒哀樂?」

吳偉立指出,團隊在小鼠實驗中發現,腸道共生細菌會影響個體壓力,以小鼠身上作為壓力賀爾蒙指標的皮質酮為例,缺乏腸道細菌時,老鼠身上的皮質酮會不正常上升,導致腦部特定迴路受到活化,產生更多皮質酮,造成降低社交行為的結果。

團隊同時透過基因、藥物等多種方式,發現給予小鼠一種特定腸道細菌「糞腸球菌」,可能跟其他細菌作用,最後達到降低壓力賀爾蒙、增加社交行為。

吳偉立表示,未來團隊將持續投入系列研究,找出糞腸球菌究竟是透過何種方式來影響個體的壓力反應。科技部表示,研究成果可能對自閉症、思覺失調症、憂鬱症等疾病治療開啟新途徑。

吳偉立指出,社交行為下降的確可能跟很多疾病有關,未來或許可以更有效率篩選腸道細菌,了解細菌對壓力賀爾蒙或特定神經細胞的作用,「有機會跟疾病治療做連結,但仍有蠻長一段路要走」。

台灣新生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7-22 03:00 , Processed in 0.09473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