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46|回復: 0

[保健資訊] 婦健檢揪出腦動脈瘤 血流導向裝置成功拆彈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1-10-16 04:28: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陳國瑋醫師呼籲,腦動脈瘤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高危險族群應定期做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同時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一名七十多歲女患者,年輕時忙於工作、三餐不正常,老年除了三高之外,也罹患嚴重的頸動脈狹窄。應開始享福的她,在某次例行健康檢查發現腦部長了兩顆動脈瘤。由於患者年事已高、且固定服用抗凝血劑治療頸動脈狹窄,若要進行手術,風險實在太大。在醫師的建議下,患者接受血管內介入治療-血流導向裝置治療腦動脈瘤,術後持續門診追蹤,患者恢復良好也能重拾退休人生。

腦動脈瘤如同一顆無聲炸彈 三高、40歲以上女性需注意
收治上述患者的臺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外科陳國瑋醫師說明,腦動脈瘤成因複雜,隨著年紀漸長,血流衝擊腦血管壁,導致血管壁退化變脆弱,長久下來退化的血管壁可能如氣球般脹大,形成所謂的腦動脈瘤,使病患處於與不定時炸彈為伍的風險中。腦動脈瘤好發於女性,高危險族群包括40歲以上女性、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或有腦動脈瘤家族史者。

血流導向裝置突破治療瓶頸 為患者拆彈解危
動脈瘤以傳統開顱手術與血管內介入治療為主要的兩種方式。陳國瑋醫師進一步說明,開顱手術是以手術顯微鏡為輔助,用血管夾夾閉動脈瘤瘤口,以阻斷血流防止動脈瘤變大。血管內介入治療則可利用金屬線圈填充動脈瘤空腔,來防止血流繼續流入,降低動脈瘤破裂的風險;現在也有新式「血流導向裝置」,除了達到阻斷血流的效果,亦可降低傳統手術或一般導管栓塞手術的風險。陳醫師也補充,介入治療的傷口小、術後復原快,可依據患者動脈瘤所在的位置、形狀,以及動脈瘤跟周邊血管的位置來選擇適合的處置方式。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定期健檢有助預防
陳醫師也呼籲,腦動脈瘤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高危險族群應定期做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同時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此外,他也提到動脈瘤不一定都會破裂,需視動脈瘤的大小、位置以及形狀來評估是否需要進行手術,高風險者才會建議手術治療腦動脈瘤。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7-24 11:31 , Processed in 0.08283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