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47|回復: 0

[保健資訊] 中研院、莫德納研發次世代疫苗 對抗Omicron實驗結果出爐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2-2-22 03:45: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


疫情全球延燒,而疫苗的接種對於疫情控制,是重要關鍵之一,隨著第三劑疫苗打氣越來越高,國際間也接連釋出更多研究報告可證實接種第三劑疫苗後的效果。另外,莫德納以及台灣的中研院也加緊腳步開發次世代疫苗,以因應變種病毒的威脅,專家樂觀認為,目前初步動物實驗結果效益不錯,期待新改良疫苗能早日問世。

第三劑疫苗效益如何?專家一次剖析
臺大醫院內科部醫師廖思涵在《新冠肺炎防疫科學園地》直播中說明,研究發現,相較於武漢株,施打完兩劑BNT疫苗的21天後,對抗Omicron的中和抗體保護力大幅下降,但若施打三劑BNT疫苗的1個月後,對抗Omicron的中和抗體保護力相較於只施打兩劑疫苗能提升17.6倍。

而美國疾管中心收集2021/8/26至2022/1/22在美國10個州18歲以上,注射mRNA疫苗民眾,分析Delta和Omicron大流行期間,第二劑和第三劑疫苗注射後的效益隨時間的變化,廖思涵表示,研究發現無論在Delta或Omicron大流行期間,注射三劑相較於只注射二劑預防因新冠肺炎至急診就診或住院的效益都較好,但效益會隨時間下降,在Omicron期間追蹤四個月後的三劑效益分別為66%及78%。

此外,利用美國退伍軍人醫療資料庫,針對2021年接受新冠肺炎疫苗注射者進行分析,分為第一劑疫苗施打嬌生疫苗或mRNA疫苗兩組,以性別、年齡、種族、慢性病、居住地和兩劑注射相隔時間配對後,比較第二劑疫苗為混打或非混打預防新冠肺炎感染和進展至中重度的效果,廖思涵表示,由結果可發現混打mRNA疫苗僅對於第一劑為嬌生疫苗的族群具有效益,混打組相較於非混打組,第一劑施打嬌生疫苗者發生新冠肺炎感染及後續進展至中度和重度,下降的風險分別為51%、22%和67%。

研發中的次世代疫苗 動物實驗結果出爐
近期莫德納針對變種病毒研發次世代疫苗,究竟效果如何?台北醫學大學陳立昇教授表示,根據動物實驗結果顯示,接受過兩劑莫德納疫苗之後,中和抗體的濃度隨時間下降,接著,分別在接種改良過的莫德納次世代疫苗,以及未改良過的原始疫苗。兩週後,第三劑原始疫苗對於Delta、Omicron的中和抗體濃度皆有不錯的表現,而改良過的疫苗,也發現與原始疫苗效果相當,但稍稍遜色一些。不過,陳立昇認為,這是動物實驗的結果,若未來改良疫苗用於人體,或許會有不同的表現,期待疫苗持續研發。


▲莫德納改良疫苗,第三劑中和抗體濃度。

另外,中研院近期也運用和莫德納相似的mRNA疫苗製備技術,發展針對包含Omicron、Delta以及Beta變異病毒株的次世代疫苗。陳立昇表示,目前透過動物實驗,藉由對變種病毒變異位點混合疫苗(Hybrid vaccine)以及針對近期引起世界大流行之Delta與Omicron變異株開發的雙價(Bivalent vaccine)次世代疫苗,可克服變種病毒產生之免疫逃脫效應,於施打族群中有效產生族群免疫力,能降低大流行的威脅。


▲台灣中研院研發次世代疫苗效益。

而在初步的小鼠實驗中顯示,新開發的次世代疫苗可有效激發對抗包含Omicron病毒的廣效中和抗體,達到抑制病毒的效益,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樂觀表示,隨著次世代疫苗的開發,尤其中研院所開發的新疫苗,帶來了對抗Omicron變異株的新希望,希望能早日問世。

然而,疫苗要能順利打到人體身上並不容易,根據媒體報導,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執行長陶秘華指出,首先必須要有合格的原物料,以及GMP認證的製造廠域,但目前台灣所有的GMP廠商中,並沒有能夠生產mRNA藥物 的製造廠,即便這兩項問題解決,還得經過人體的第一到第三期的臨床試驗,期程是未知數。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7-28 12:08 , Processed in 0.27252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