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57|回復: 1

[保健資訊] 自立的一小步,是「尊嚴終老」的一大步(上)日本自立支援介護實踐原則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2-6-12 02:48: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自立支援介護以終身保持活躍為目標,強調身體、精神和社會活動方面的自主,主要的基本照護要素有:改善水分、飲食、排便、運動等四大項目。

在高齡化的浪潮之下,全球失智人口也快速的增加,避免失智、失能、優雅終老成為熱門的議題。一般認為,高齡者一旦被診斷失智,病人和家屬只能接受一去不回的病程,其實不然!

1994年日本已是高齡社會、2007年進入超高齡社會、2021年65歲人口竟已達29.1%,作為高齡化世界第一的日本,其失智、失能長輩亦日漸攀升,因此,日本政府一直在做準備,由竹內孝仁教授提出的「自立支援介護」,便是其中一項已被納入積極的照護政策。

自立支援介護引領長期照護走入新時代
早年自日本留學歸國,兼具護理與建築專業的洪玉珠教授表示,自立支援介護在日本已行之有年,從過去的「照顧型介護」轉型為「自立支援介護」和「預防重症化」,「生活支援」轉型為「自立支援」。 以上如日本「自立支援介護、е③みэг學會」的創會宗旨所示為「支持獨立自主的長期照護,而非彌補性長期照護」。

自立支援介護以終身保持活躍為目標,強調身體、精神和社會活動方面的自主,主要的基本照護要素有:改善水分、飲食、排便、運動等四大項目。這個方法不但適用每個人,對失智症的改善率亦達70%以上,使大小便失禁的失智症患者完全「回復排泄功能」,不須再配戴尿布,自己有尿意知道要上廁所。而長期臥床不曾再走路的患者,經由訓練得以恢復走路。顯見自立支援介護的核心精神,乃在於藉由妥適的照護方法,使被照護者藉由自立性的機能回復,而得以如一般人般的自在生活。

因此,若有長者因受傷或疾病影響步行和日常生活自主,就會安排專業機構協助,由物理治療師協同制定方案,進行短期
 樓主| 發表於 2022-6-13 02:13:30 | 顯示全部樓層

自立的一小步,是「尊嚴終老」的一大步(下)自立支援介護在台灣少一味?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洪教授強調,其實,老年人不必追求精神或社會自立自主,只要讓他們的行動能力回歸日常生活活動(ADL),他們就可以重新獨立,改善生活。

自立介護在台灣少一味?
在台灣的”自立支援介護”是2011年林金立先生積極從日本引進並積極推動。就方法上來看,亦追隨日本以「自立」為目標,倡導照護「3 不」與「4 要」:「不包尿布、不臥床、不約束」以及「飲水、食物、運動要充足,要正常排便」,旨在提升照護品質,協助長輩提升自主生活能力,降低照顧者的長期負擔。然而,具體實踐上「台灣的自立支援介護似乎少了一味」,洪教授有感而發地說。

那一味究竟是什麼?洪教授分享,1947年日本開始實施憲法,第13條明示『全國公民任何個人皆被尊重』;而保障個人被尊重的同時也有義務保障他人的尊嚴。因此,可以說「自立支援」是以自立為初始,以保障尊嚴為目標。2016年經日本失智症研究專家竹內孝仁教授的建言,日本內閣總理大臣更明示以自立支援介護,預防重症化,推動長輩回復尊嚴的生活。

在日本,自力支援介護的執行不只有「3 不」與「4 要」,更重要的是推動能力回復復健(Function Recover Care)。竹內孝仁教授所創的「自立支援介護 • Power Recover學會」即包括能力回復復健在內。

洪教授強調,其實,老年人不必追求精神或社會自立自主,只要讓他們的行動能力回歸日常生活活動(ADL),他們就可以重新獨立,改善生活。當日常生活活動可自立自主時,購物和烹飪等與生活相關的日常生活工具活動(LIAD)也可以自主,相對的生活品質(QOL)就會提高,可以說獨立自主就是個人尊嚴的展現。

不只要有尊嚴 還要高質量的生活
能力回復復健是台灣尚須努力的,能力回復復健是針對高齡老化的復健,是一種新的復健方法,旨在回復高齡者因老化或疾病而下降的身體和心理活動,提高獨立性,回復高質量生活(QOL)的生活。

這個方法不只適用於亞健康高齡者,對失智症、帕金森症、腦中風麻痺、腰痛或膝蓋痛也有不錯的成效,以帕金森氏症為例,有些情況大約在2週的能力回復復健,就可獲得顯著改善。

能力回復學會經指導高齡者能力回復復健發現,老年人越來越停滯的並不是肌肉無力的問題,而是需要激勵活化不常使用的肌肉。因此,他們利用為高齡者而設計輕負荷的機器訓練,移動全身各部位不常使用的肌肉,喚醒他們的「睡眠肌肉」,結果發現,他們輕鬆地行走能力獲得提升,體力也相對提高。不只如此,能力回復訓練對心臟的負荷低於「洗澡」,可以說幾乎沒有運動的風險。

此外,能力回復復健不只是運動和體力的改善,更可以帶來行為改變,當改善身體運動和減少疲勞,就會改變「自我意識和自我概念」,獲得自信同時促發行為改變,能力回復後,自然會增加長者外出社交和從事各式活動的動機。

簡言之,能力回復復健具備下列特點,同時也是台灣可以努力的方向:

1.針對高齡老化設計的復健

2.為高齡者設計的輕負載的機器訓練

3.利用器材活化平衡所需要卻很少活動的肌肉

4.有效提升行動能力並改善行為

5.可加強自立支援成效及減輕照護負擔

6.預防重症並改善需要介護度

用最簡單的方法突破限制
其實,台灣在林金立先生積極推動自立支援介護下,已可看到具體成效。不過,不可違言,我國顯然比較著重於「照護」與「安養」,在失智症的改善、胃造瘻的經口飲食,以及基本要素的「運動」皆有待加強。如果住民的體力能確切提升,相信失智的改善、回復經口的攝食便指日可待。

資源的限制著實讓台灣自立介護少一味!在日本,自立支援介護在運動方面,不論是步行訓練、或輔助機器的重力訓練皆為一對一的人力配置。然而,當前國內照護人力短缺之際,無法立即實施推動。因此,謹此特別提供日本福岡淺木醫院的「復健回復力」以為參考。

淺木醫院係為心血管疾病的慢性醫院,病人以腦中風的失能長者居多,該院院長以維護長輩的尊嚴,極力推動復健返家自立自主生活為目標,便自行研發「起立─坐下」的團體復健法,效果相當卓越,非常值得參考。

以日本全國平均住院日數79.6±45.1,出院比64.3%;相較於淺木醫院則分別為47.5±28.1、78.3%優於全國平均值,統計上皆存在顯著意義。該院患者即便出院安然返家,依然平均一週二天返醫院的日照中心,繼續運動復健使成習慣。因為「起立─坐下」的運動簡單、在自宅亦可執行;而且,經費與復健空間所費相當經濟,實在是非常值得國內學習。國內有不少機關團體皆專程前去參訪,惟,隨行翻譯者若對該院並未完全了解之下,即無法吸取其精華真諦,則執行上便難免有落差,誠為可惜。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8-3 05:47 , Processed in 0.11389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