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092|回復: 2

[轉貼] 硝化系統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9-14 00:09: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前言

硝化系統是硝化反應系統的簡稱,指硝化細菌將氨(NH3)氧化為亞硝酸鹽(NO2-),或將亞硝酸鹽氧化為硝酸鹽(NO3-)的反應系統。負責執行這項任務的硝化細菌,分別是「亞硝酸菌」及「硝酸菌」:在有氧氣存在時,首先由亞硝酸菌把氨氧化為亞硝酸鹽,其次由硝酸菌再把亞硝酸鹽氧化為硝酸鹽。

氨是養魚過程中的必然產物!因為氨有劇毒性,只需在極低濃度之下,可能就對健康的魚只產生足以致命的威脅,而氨可藉由硝化系統將之消除,因此若能藉由硝化細菌的硝化作用,不斷地把氨給消除掉,將能使養殖魚類之健康與安全獲得更大的保障。筆者有鑒於此,特別針對「如何在水族缸中建立硝化系統」之熱門話題,采訪柯老師(註:柯老師以前的碩士論文與此有關),希望聽聽他的看法。

在訪談中,柯老師表示:「若能在純養魚缸的過濾器中提供足夠的生物濾材供硝化細菌著床,以及能讓富含氧氣的循環水充分且不斷地流經過濾系統,硝化系統自然就能自動建立,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而已。因此,想在水族缸中建立硝化系統絕對不是問題,如何在硝化系統尚未建立之前,避免魚類受到氨毒的傷害,才是我們應該關切的重點!」以下是這次采訪過程的摘要。

二、氨化作用與氨的累積

氨化作用是指魚排泄物(如糞便)或殘餌,經由「氨化細菌」(異營性細菌之一)分解之後,將其中可利用之殘留蛋白質轉化成氨之作用。經由氨化作用之運作,可將排泄物及殘餌清除,但卻將副產的氨釋放於水中,它可能對魚類造成嚴重的傷害。所幸,藉由硝化細菌之硝化作用,能把水族缸所衍生的氨消除,最後讓水質得以有獲得凈化之機會。

氨化作用是由氨化細菌來執行的,這類細菌能在水族缸中自生。由於它們的生長及繁殖速度極為快速,在水族缸中能迅速形成龐大的族群,並能夠很有效率地分解有機廢物,使有機汙染指數(如BOD)得以降低,不過卻將氨直接排泄於水中。這時候如果沒有足夠的硝化細菌數量,藉以發揮更高效率的硝化作用,把這些氨及時消除掉,那麽氨的生產速度必快於被消費速度,易使氨在水族缸中造成累積現象,進而發生毒害問題。

在水族缸中,硝化細菌的來源,就如同氨化細菌一般亦能自生,而且也能形成另一龐大的族群,不過這得需要一些時間才行!因為硝化細菌的生長及繁殖速度相當緩慢(比長在玻璃上的青苔還慢),所以在魚類放養初期,經常無法繁殖出足夠硝化細菌數量,藉以進行有效率的除氨功能。職是之故,魚類發生氨中毒事件,主要是在魚類放養初期造成的(新缸癥候群)。例如,有些人把新買的魚,一次悉數放養至新布置的水族缸中,大約過了一星期之後,魚就開始一只只的暴斃,雖然令人感到有些心疼,不過會發生這事件可是一點也不意外。

三、氨、亞硝酸鹽及硝酸鹽濃度的消長

1. 氨濃度的消長:把新買的魚放養至新布置的水族缸中,立即會激活氨化作用的反應機制,藉由氨化細菌對魚排泄物的分解作用開始產生氨。隨著魚排泄物數量逐漸增加,以及氨化細菌不斷快速增殖及消費,氨的產量也迅速增加。例如,由0 ppm → 0.1 ppm → 0.5 ppm → 0.8 ppm…等。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由於亞硝酸菌在生物濾材表面逐漸形成菌落,並開始消費循環水中的氨,使氨的濃度增加速度減緩,甚至於逐漸下降,因此氨濃度的消長,形成一鐘形曲線的走勢,最後仍可能回歸至0 ppm或極接近0 ppm的水準。

2. 亞硝酸鹽濃度的消長:亞硝酸鹽的消長過程與氨相似,不過它的激活時間較慢,基本上也是形成一鐘形曲線的走勢。即隨著氨濃度逐漸增加,以及亞硝酸菌不斷增殖及消費,亞硝酸鹽的產量也逐漸增加,但硝酸菌也在這時候開始消費亞硝酸鹽,結果亞硝酸鹽的濃度變化,可由0 ppm → 0.05 ppm → 0.08 ppm → 0.1 ppm…等不斷增加,直到達到一個高峰值之後又逐漸下降,最後仍可再回歸至0 ppm或極接近0 ppm的水準。一般而言,它的鐘形曲線之高峰值通常比氨低,但基座比氨廣,有些接近碟形。

3. 硝酸鹽濃度的消長:硝酸鹽濃度的消長過程,與氨及亞硝酸鹽不同,而且激活時間也最慢。由於亞硝酸鹽受到硝酸菌不斷增殖及消費的結果,使得硝酸鹽濃度有逐漸增加之傾向,複因在水族缸中,往往缺乏足以讓「脫氮細菌」發生厭氣性分解之有利條件,使得硝酸鹽成為氮循環的最終產物,無法再還原為其它低氧化態的氮化合物,因此它的濃度只會持續增加而不會減少。若要硝酸鹽濃度減少,除非不再餵魚(很難辦到),或只能*局部換水才能達到目的。

四、如何從養魚過程中建立硝化系統

在水族缸中,氨的累積濃度與養魚數量成正比,與水量成反比。因此養魚數量越少,水量越多,氨的累積濃度一定較低。若明白這道理,我們也可以一邊養魚,一邊進行硝化系統之建立。此種從養魚過程中建立硝化系統,可稱得上是最自然的建立方法。

本法為在一定水量中,利用對養魚數量的控制,使氨的累積濃度不足以達到危害魚類的程度,但仍能夠作為有效培養硝化細菌的能源。在實際操作時,必須將欲飼養的魚類分成若幹階段放養,使每階段在放養期間,氨的累積濃度都能控制在安全範圍之內。如此一來,就不致於發生氨中毒事件,而硝化系統也能在最後的放養階段被建立起來。

具體的作法如下:假設在一定量水體中魚類合理的飼養量是12只,我們可以考慮在45天以內分三批放養(因硝化系統之自然建立通常約需要45天左右的時間)。例如,每個隔約15天放養一批。第一批只放養二只,第二批放養5只,第三批放養7只。在放養期間,餵食一切正常,不必減量餵食,但仍需定期局部換水,同時最好再配合氨及亞硝酸鹽的檢測。在這過程中,可以不必添加任何硝化細菌制劑(硝化細菌會自生)。

五、如何在未養魚之前先建立硝化系統

「養魚先養水、養水先養菌(硝化細菌)」這是在未養魚之前先建立硝化系統的主要憑借。由於硝化細菌是一種「自營性生物」(水草也是),所以必須針對它營養的需求,提供必要的無機養分,才能讓它有成長及繁殖之機會。

硝化細菌就如同水草一般,可以將二氧化碳與水合成有機物,所不同的是,水草系利用「光能」來進行這反應,而硝化細菌則是利用氨或亞硝酸鹽氧化所獲得之「化學能」來進行這反應。除此之外,硝化細菌也像水草一樣,必須吸收無機養分才能正常成長及繁衍,而且二者的必要養分幾乎完全相同。了解硝化細菌的營養特性之後,我們就可以在未養魚之前,事先培養足夠的硝化細菌,藉以建立硝化系統。

具體的作法如下:取適量的銨鹽(例如硫酸銨)溶於缸水中,最好能控制總氨量約200 ppm(只是建議量,因為在這濃度之下,休眠菌較能快速活化,以及較能確保硝化細菌有足夠的繁殖數量),再添加適量的水草液肥(需含有磷的成分),然後加入適量的硝化細菌制劑(最好是活菌),不定期調節pH值,使pH經常保持為弱堿性(使用小蘇打調節最理想,亦可兼作為碳源)。養菌期間,過濾操作系統必須保持24小時的激活狀態,但不換水。一星期之後,開始定期(如每隔2-3天)測試總氨量、亞硝酸鹽,以及硝酸鹽的濃度各一次,直到最後的測試結果為:總氨量和亞硝酸鹽均接近0 ppm,而硝酸鹽呈現高濃度狀態,就表示硝化系統已經建立。這時候,可以換水,並開始放養魚類。
發表於 2011-12-16 22:28:09 | 顯示全部樓層
如果趕時間手癢的話
可以先放一隻小魚
每天固定少量餵食即可
每周固定換水十分之一
待一個月後,觀察缸中藻相,若是出現綠藻的話,即代表硝化系統開始運作中
如此可以縮短很多等待的時間
且可以培養耐性喔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6-16 09:09:16 | 顯示全部樓層
個人覺的放硝化菌最快最安心
三四天就搞定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8-1 17:35 , Processed in 0.10165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