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情鳥的分類
有許多方法來分類愛情鳥。有些專家依鳥是否為性別同二形的(雄性及雌性外表明顯不同,尤其是顏色)來作二分法。雄性與雌性外觀不同的種類有馬達加斯加愛情鳥(Agapornis cana)、紅臉愛情鳥(Agapornis pullaria)及黑翅愛情鳥(Agapornis taranta)。
另外分類的重點是依鳥是否有無毛白色皮膚的眼圈。有眼圈的種類包括面罩愛情鳥(Agapornis personata)、費希氏愛情鳥(Fischer’s)、薩湖愛情鳥(Agapornis lilianae)及黑頰(Agapornis nigrigenis)愛情鳥。
沒有眼圈的愛情鳥有馬達加斯加愛情鳥(Agapornis cana)、紅臉愛情鳥(Agapornis pullaria)以及黑翅愛情鳥(Agapornis taranta)。這三種愛情鳥是性別同二形的。
介於這兩種之間的是桃臉愛情鳥(Agapornis roseicollis),它沒有眼圈也不是性別同二形的。有一種不屬於這兩種的愛情鳥是黑頸愛情鳥(Agapornis swinderniana)。它有不顯注、有羽毛覆蓋的眼圈。這個品種不是性別同二形的。
桃臉愛情鳥
一種最受歡迎且最容取得的愛情鳥是Agapornis roseicollis,俗稱桃臉愛情鳥。這種美麗的愛情鳥容易人工繁殖而且成為許多養鳥人的最愛。了解野生的愛情鳥如何生活及其行為對養鳥人來說是很重要的。這是要了解你的寵物鳥的行為及需要最好的方法之一。
野生的行為
野生世界有很多的桃臉愛情鳥,它們都生活在小群體裡。它們的行動領域遍佈非洲的西南岸,包括安哥拉、波紮那及尚比亞。這些鳥居住在從低地到大約海拔5,300英呎之乾燥的灌木叢林地、經常可以在那裡的積水處看到它們。在收獲季種子作物豐饒的時候,可以看到它們集結數百隻在覓食。
來源地
雖然這種鳥是使歐洲人發現的並在1793年認列入大英博物館的目錄內,直到1817年它前被英國人認定為單獨的品種。19世紀中過後桃臉愛情鳥大量地引進歐洲。因為它們容易繁殖而且比較容易飼養所以變成歐洲愛鳥的人士。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許多這種鳥死亡,之後歐洲及美國的繁殖者努力復育其存貨。
特別的特色
桃臉愛情鳥喜歡飛行,看起來很有趣。它們擅長於直線、快速的飛行並經常穿插一些滑行。在滑行 的階段及在地上找種子和果仁時,桃臉愛情鳥會呼朋引伴。寵物桃臉愛情鳥呼朋引伴與它們叫主人的方式相同。野生的母愛情鳥在築巢時特別有趣。它們會咬下小樹枝及一條一條的樹皮。母鳥會把這一些築巢的原料塞到尾部、後面及尾部上方的覆羽。如果有東西長於幾英吋的話,它可能會先將之折彎再塞入與其它的築巢原料藏在一起。通常它會收集6個原料後在一起塞到它的羽毛裡面,原料的兩頭還會露出來。
一隻母的寵物愛情鳥可能會在家到處收集牙籤及紙張,把這些東西塞到羽毛內但後飛回籠內,它可能會想在那裡築巢。即使是沒有交配的母鳥也會這麼做。
這是一種直覺的行為,一種它不需要教就會的東西。它也可能會把紙及其它的原料放在它的嘴巴裡。
顏色的變異
「野生色」這個術語的意思是最接某一種品種野生鳥的顏色。野生色的桃臉愛情鳥有桃紅色或是淺橙色的臉與頸喉部。(其學名的意思是玫瑰紅頭的愛情鳥)。它們的翅膀及身體是淡綠色的,而它們的上尾部之覆羽及尾部是極漂亮鈷藍色的。它們飛行的羽毛是黑色的。它們的鳥喙是角的顏色,眼睛是棕色、腿是灰色的。公鳥與母鳥類似到只有專家才可以分別它們。桃臉愛情鳥從頭頂到尾端大約長6英吋。
桃臉愛情鳥也突變出許多美麗的顏色,這也讓這種鳥更受人喜歡。這個品種突變也比其它品種的容易取得。突變的顏色有藍綠色(也稱為淡藍色、荷蘭藍及標準藍)、黃色、黃化(底色是黃色不過臉還是桃紅色、眼睛的顏色正常),派特(雜色的黃與綠色)、肉桂色、白臉、橙臉、黑要素dark factor(這種突變造成羽毛的底色變得比正常的還要深綠的一種橄欖綠)還有各種不同的組合。偶爾我們也可以發現銀色、頭部為金櫻桃色、紫色的及芥末色的突變。
因為桃臉愛情鳥是容易取得的、強壯的而且價格不貴的所以它們給為第一次養鳥的人的絕佳的選擇。桃臉愛情鳥也稱為玫瑰臉愛情鳥以及玫瑰頭愛情鳥。要知道這是最有攻擊性的愛情鳥品種。我們知道它們會彼此攻擊及其它較大的鳥類。桃臉愛情鳥並不適合與它其的鳥同住。這種侵犯行為是因為它們直覺地要去保衛它們的領地。如果你能了解這些鳥有這種特質的話,你可以調適你的情況讓它成為你唯一的鳥或者是只養一隻公的及一隻母的桃臉愛情鳥。
費希氏愛情鳥
費希氏愛情鳥(Agapornis fischeri)也是受歡迎的寵物鳥而且它們容易在寵物店、繁殖業者及愛鳥者那兒取得。
雖然費希氏愛情鳥是在1887年發現的,直到大約1926年才被引進到歐洲。G.A. Fischer博士是歐洲第一個發現這種愛情鳥的人,他是在維多利亞湖探險時發現這種鳥的。1925年時一個叫K.V. Painter的人把它帶到美國俄亥俄州的克里夫蘭。
費希氏愛情鳥被發現是容易繁殖的,而且通常它們在剛到一個新的國家後很快就會開始築巢。紀載中它們在許多國家都被成功的繁殖,包括1920年後期的德國。在1931年時,柏林動物園飼養了68隻的費希氏愛情鳥。因為很快地被繁殖而且大量進口所以很快地就成了受歡迎的寵物鸚鵡。
牠們的原棲地
費希氏愛情鳥的原本的野生棲地抱括維多利亞湖南方坦尚尼亞的草原,那裡有生長金合歡、棕櫚樹以及猴麵包樹。野生的費希氏愛情鳥喜歡住在這些樹上,尤其是那些在平原上成簇生長的樹上。
在些鳥吃金合歡及草的種子還有小米。它們從一處到另一處直線快速飛行時會互相發出啁啾聲。母鳥用嘴巴搬運小樹枝、樹皮及其它築巢的原料。寵物鳥可能會尋找小的紙張並把它搬回它的籠子。母鳥喜歡把築巢的原料浸到水裡,有些人認為它這麼做是要讓原料變軟。
這些鳥通常在它們的原棲地被殺害因為它們會破壞它們喜歡的穀物。野生的費希氏通常集結成小群體而居。野生色的費希氏有深橙色的頭及胸部,身體及翅膀是綠色的。頭的後方是橄欖綠的顏色。頸圈部是黃橙色。這種鳥的下部的羽毛是黃綠色。它的眼睛是棕色的,外面有特殊的白色眼圈。鳥喙是紅橙色的,腳是灰色的。
尾部是藍色的。這種鳥並不是性別同二形的,你無法從外面辨別出它們是公的還是母的。
特色
這種鳥有尖銳的叫聲會發出高音的吱吱叫聲。費希氏的成鳥長大約為5.5至6英吋。繁殖業者已培育出各種的費希氏之突變,包括藍色、淡藍色、黃色、綠黃色、黃、綠雜色、內桂色或是白色(白化現象)的突變。肉桂色及淡藍色的很稀有。突變的價格有可能會很貴。
費希氏愛情鳥被認為是第一次養鳥人很棒的選擇因為它們是健壯的而且容易處理。這種鳥有很多的精力而且看它們表演特技是很有趣的。
面罩愛情鳥
面罩愛情鳥(Agapornis personata)是另外一種容易取得的品種。雖然並沒有詳細記載第一次發現這種鳥是在何時,不過它們是在20世紀初期被引進北美及歐洲的。據說它們首先是由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的K.V. Painter於1926年繁殖的,並於1927年大量地引進美國。直至1928年時它們在瑞士被成功的繁殖,而德國的繁殖業者也在大約1930年時成功繁殖這種鳥。
原棲地坦桑尼亞
面罩愛情鳥的原產地是在東北坦尚尼亞大地塹(Great Rift Valley)一處。在那裡它們喜歡棲息在猴麵包樹、棕櫚樹及金合歡樹上。如同費希氏愛情鳥一樣,這種鳥吃許多種的草類種子、金合歡種子以及小米。因為這種鳥對農作物有破壤力所以它們常在自然的棲地被殺害。也有一些面罩愛情鳥被引進坦尚尼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奈洛比、及肯亞,它們在這些地方興旺起來。
特色
母鳥用鳥喙來搬運由小樹枝及樹皮構成的築巢原料。面罩愛情鳥棕黑色的頭與它黃色的胸部和頸部成現明顯的對比。其它部分的羽毛是綠色的。鳥喙是紅色的,而足部是灰色的。它有明顯的白色眼圈。除非是專家否則很難分辨公母。
面罩愛情鳥從頭頂到尾端大約5.5英吋長。突變種有藍色面罩愛情鳥,正常為綠色的羽毛變成可愛的綠藍色,正常為黃色的胸部及喉部的羽毛變成白色。頭部還是褐黑色但是鳥喙是角的顏色。其它的突變種有黃色、雜色、肉桂色、鈷藍色、淡紫色及黑眼白色的變種。這種突變是不常見的而且可能會很貴且難找。
面罩愛情鳥被認為是很好作為第一飼養的鳥因為它們健壯而且容易取得。因為這種愛情鳥是有侵略性的所以最好能買一隻小鳥時是用手餵的。
這樣可以幫助確保它跟主人的關係良好。手餵的面罩愛情鳥是溫順的、可愛的寵物。其它常見的名子有黑面罩愛情鳥及黃領愛情鳥。
薩湖愛情鳥
歐洲探險家第一次於1864年發現薩湖愛情鳥(Agapornis lilianae),不過直到1894年才有人給它命名。它的俗名是由它的故鄉而來的,它的故鄉之前叫作尼亞薩蘭,現在這地方包括部分的馬拉威、坦尚尼亞、莫三比克及尚比亞東部。除此之外在辛巴威也傳出它的行縱。
來源地
據說它們特別集中在維多利亞瀑布附近之三比西谷(Zambesi Valley)部分的低地。它的學名是為了記念Liliann Sclater,她是當時有名的鳥類學家的妹妹,長得很漂亮。1926年時薩湖愛情鳥第一次來到歐洲,大概是到了德國、雖然它們很快傳到法國。1927年時德國的雜誌Vögel ferner Länder (Birds of Foreign Lands)記載有一隻手餵的薩湖愛情鳥被教會說「Na Komm, wo bist Du denn?」(Come on, where are you then?)。這是少數愛情鳥學會說話的記載之一。
雖然它們在那裡跟在美國與澳洲一樣容易繁殖,現在卻很難在美國找到它們,而且身價昂貴。
特性
薩湖愛情鳥被認為與桃臉愛情鳥屬同一品種有30年之久。當你看到這種吸引人的小鳥的照片後,你就會很明顯地知道這是為什麼了。不過如果你瞧得更仔細你會輕易地看出差異。在薩湖愛情鳥的眼睛周圍會有無羽毛皮膚的眼圈,而桃臉愛情鳥沒有這種眼圈。
這是有眼圈的品種中最小的一種。(它重大約1.5盎司,從頭到尾大約5英吋)薩湖愛情鳥有紅色的鳥喙,而桃臉情鳥有角色的鳥喙。薩湖愛情鳥也與一些費希氏愛情鳥搞混,不過薩湖愛情鳥有綠色的尾羽而費希餚愛情鳥的尾羽是藍色的。
野生的薩湖愛情鳥
在野生的世界這種鳥這要是住在mopane樹林地,不過它們也居住在三比西谷(Zambesi Valley) 沖積平原的金合歡樹上。它們在地面上及樹上覓食,而且常可以在積水處或湖邊看到它們在喝水或是洗澡。這告訴我們許多事情—它們需要有水讓它們在裡面洗澡及不斷供應乾淨的飲用水。有些專家相信特別會對加氯的水或者是有各種化學成分的硬質自來水過敏。他們建議要給這種鳥煮沸過的水。野生的這種鳥的行為也告訴我們,相較其他許多種類的愛情鳥,如果它們飛到籠子的底部去吃食物的話,這並不是指它們的健康不良。
野生的鳥的食物組合為種子、穀物、漿果及其它的水果與植物的芽。它們的飛行是優美的—快速而且直接的。野生的薩湖愛情鳥的叫聲被比擬像許多鎖鍊一起咯咯地發出之尖銳的噹啷聲。野生的薩湖愛情鳥用鳥喙來搬運築巢原料。這種野生愛情鳥好像整年都在築巢因此最好不要給這種雌鳥巢盒否則它可能會變得對築巢著迷。
母鳥與公鳥相似,只有專家可以分辨它們。薩湖愛情鳥不是侵略性的而且比其它種類的愛情鳥還會接受其它的愛情鳥。它其中的一個迷人的特色是薩湖愛情鳥通常接受其它種類的鳥,如長尾鸚鵡與小冠鸚鵡。另外一個優點是它比較小的叫聲,尤其是在它習慣了它的環境以後。
很少有突變大概是因為這種鳥很難出現突變。突變種有黃化,黃化之薩湖是黃色的、臉和喉部是粉紅色的、鳥喙是紅色的、飛行用的羽毛是白色的、眼睛是黑色的。也有聽說有藍色的突變。薩湖愛情鳥其他的俗名有尼亞薩蘭愛情鳥、莉莉安氏愛情鳥(Lilian’s Lovebird)及草莓頭愛情鳥(Strawberry-head lovebird)。
馬達加斯加愛情鳥
馬達加斯加愛情鳥的原產地在馬達加斯加島,位於非洲東部沿岸。因許是因為它的棲息處比較孤立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它們並未被歐洲及美洲的愛鳥收藏家注意。它是在19世紀後期才被第一次引進澳洲,不過進出口限制使得它們沒有辦法在歐洲或美國廣泛地分佈。
家鄉
在它們的家鄉,它們住在沿岸或山底海拔低於3,000英呎處之開闊的灌木叢林地或是沙漠的灌木林地。雖然在灌木叢地邊緣或是電線上可以看到它們在棲息,不過它們並不住在森林裡。它們吃漿果、殼物、草的種子及村民拿去曬乾的稻米。因為它們會破壤殼物及種子作物,所以當地的人會去尋找它們並如以殺害。
特色
它們的叫聲是高音且尖銳的。有人描述馬達加斯加愛情鳥的飛行是快而曲折的。如果它們受到驚嚇的話它們會往上飛走並發出尖叫聲。母的馬達加斯加愛情鳥是會把築巢原料放在它的尾部羽毛來搬運的其中一種。知道這個對養寵物鳥的人是重要的,因為當他們看到他們的鳥拾起小紙張並藏在羽毛內帶走會覺得奇怪。這是一種並不需要被教就會的天生的行為。它會完全地依造天賦信號而這麼做。
大體說來這種鳥是怕生的,尤其是與比較有侵略性的親緣桃臉愛情鳥相比。不過這並不代表它們不會生氣,據說它們受到威脅的時候會咬得很大力咬出血來。手餵的愛情鳥跟人的關係會比較好而且比起給母體餵食的愛情鳥比較不會去咬人。不過最好不要把鳥逼到角落,或是在它害怕的時候想要去把玩它。咬人是它唯一真正的防衛行為。母鳥可能會比公鳥還要易怒的一點,野生的鳥總是要有些攻擊性才可以保衛它的巢及幼鳥。
手養的或是馴養的馬達加斯加愛情鳥對它們的主人是很溫柔的。它是屬於比較小的愛情鳥品種,頭尾長5英吋。這種鳥的身體也比其他愛情鳥來的修長。馬達加斯加愛情鳥的品種沒有眼圈而且是性別同二形的,也就是你可以看出何者是公的何者是母的。公鳥有淡灰色的頭、喉部及胸部,其它部位的羽毛是綠色的,翅膀底下有黑色的羽毛。它的眼睛是深褐色的,而它的嘴巴和足部是灰色的。母的馬達加欺加愛情鳥是全綠的,它的眼睛是褐色的,它的嘴巴、足部及腳是灰色的。這種鳥的鳥喙是所有愛情鳥品種中最小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