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85|回復: 0

[稗官野史] 揭秘北宋第一號叛國者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5-12-30 00:03: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北宋仁宗朝,一個叫張元的懷才不遇者叛逃到了西夏,並成為西夏主元昊的首席謀士。在張元的大力輔助和積極謀劃下,西夏這個割據西北貧瘠之地的撮爾小國竟將號稱天朝大國的北宋打得落花流水,好水川、定川寨幾戰下來,北宋軍隊潰不成軍。揭開歷史的重重帷幕,我們發現張元終其一生的事業,就是不辜負自己的才幹。是的,他的祖國辜負了他,他也沒有辜負自己的才幹,但因他發動戰爭、割裂山河而死去的無數生命,又被誰辜負了呢?是人辜負了制度,還是制度辜負了人?
  對於張元,正史的記載極為簡略,我們不知道他生於何年,甚至張元這個名字也並非他的本名。《宋史》簡單地說:「華陰人張元走夏州,為元昊謀臣」、「奉為謀主,大為邊患」、「華州有二生張、吳者,俱困場屋,薄游不得志,聞元昊有意窺中國,遂叛往,以策干之,元昊大悅,日尊寵用事,凡夏國立國規模,入寇方略,多二人教之」。不過,張元的事跡,在清朝吳廣成的《西夏書事》中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宋人洪邁的《容齋隨筆》中也有記載。
  張元其人頗負才華,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之《紀張元事》中記錄了他的一首詩《詠雪》詩:「五丁仗劍決雲霓,直上天河下帝畿。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 」,其攪亂天下之意見乎情辭。而毛澤東的著名詞作《念奴嬌·崑崙》中「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實為張元《詠雪》詩的化用。
  張元雖有才,卻懷才不遇,屢試不第。當時宋朝的進士科舉設置有末尾淘汰制度,因此,即使進入了殿試,也要實行末位淘汰,張元不幸連續幾屆都慘遭淘汰,這令一向自視才高的張元極為鬱悶。隨便說一句,根據王詠的《燕翼詒謀錄》卷五記載,因為張元「走夏州」,給宋朝以極大震撼與教訓,公元1057年,也就是在張元幫助元昊建立西夏王國之後的10多年以後,北宋朝廷痛定思痛,改革了殿試實行末位淘汰的制度,凡是中了進士之後的人一律授以進士出身,這樣,類似張元的不得志者,也可被授以「同進士」出身了。這也算宋王朝一種亡羊補牢的姿態吧。
    不得志的張元屢試不第,但清高、狂放的他既沒有像范進那樣繼續死讀書,也沒有想頭腦靈活的士大夫那樣攀附權貴,更沒有花錢行賄,而是以行為藝術的方式求得當權者的重視。他與朋友吳昊薄游塞上,覘覽山川風俗,慨然有志經略,恥於自售,放意詩酒,出語驚人。張元將嗟歎自己懷才不遇的詩句刻在一塊石板上,僱人拖著走,兩人則跟在後面吟詩大哭。不過,這類行為藝術並沒有引起任何人的重視,邊帥皆莫之知,悵無所適,張元只得黯然離去。呵呵,在重整體而輕個體、重奴才而輕人才的文化氛圍中,以彰顯個性來求得進身之階,其結果反而勢得其反。
  回到家鄉後,張元又因持才傲物,被縣令打了一頓板子。羞憤的張元聞元昊屢窺中國,遂西走,下決心投靠西夏。臨行前,張元路過項羽廟,乃竭囊沽酒,對羽極飲,酹酒泥像。然後高唱:「秦皇草昧,劉項起吞併」,「悲歌累日,大慟而遁。」根據這些史料,我們可以看出,張元的去國離鄉是經過一番激烈思想鬥爭的。我們甚至能從張元落魄的背影中,看到當年張儀由楚奔秦的悲憤(張儀在楚被誣盜和氏璧憤而投奔秦國)和范睢由魏去秦的無助(范睢在魏被誣通敵賣國無奈投奔秦國)。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張元乃與朋友吳昊輾轉來到西夏,但此二人仍恥於自售,便繼續以慣有的放蕩做派來引起重視,自念不出奇無以動聽,各更其名,相與詣酒肆,劇飲終日,引筆書壁曰:『張元、吳昊飲此』」。這二位在酒館中酗酒終日,並吟詠詩作。很快,張元、吳昊便被邏者執之,押送到西夏主元昊面前。為進一步展現狂士做派,張元竟大言曰:「姓尚未理會,乃理會名耶?」譏諷元昊使用漢名。這一次,上天終於眷顧了張元,元昊聞言竦然,異而釋之,日尊寵用事,正急需破宋人才的元昊重用了他,並倚為首席謀士。西夏建國後,張元被任命為中書令。
  得到西夏的重用後,張元一吐胸中不得志的鳥氣,屢次為元昊出謀劃策,大破宋軍。在1041年的好水川之戰中,張元向元昊提出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戰略戰術,輔助元昊大敗韓琦軍,宋軍名將任福力戰身死,士卒陣亡高達七萬多人。看到好水川內遍佈的宋軍屍體,張元在界上寺牆壁上題詩一首:「夏竦何曾聳,韓琦未足奇。滿川龍虎輦,猶自說兵機。」自得之意,溢於言表。署名時,張元還特地附上他在西夏的一大串官銜:「(西夏)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張元隨大駕至此。」
  此後,張元以滅宋為志,力勸元昊擴大對宋戰爭。張元指出,取陝右地,據關輔形勝,東向而爭,更結契丹兵,時窺河北,使中國一身二疾,勢難支矣。就是說以西夏軍攻取陝西關中之地,進而東進中原。同時,聯絡契丹,以契丹軍進攻河北,則宋朝兩面受敵,必陷入困境乃至崩潰。1042年,在好水川之戰後,張元建議元昊出兵渭州,待機取長安。張元認為,宋朝的精兵良將全部都聚集在宋夏邊境地區,而關中地區的軍事力量卻十分薄弱,如果西夏大軍牽制宋朝邊境地區的軍隊,使宋朝無暇估計關中地區,然後即可派一支勁旅乘機直搗關中平原,攻佔長安(今陝西西安)。元昊深以為然,乃兵分兩路攻宋。其中一路西夏軍在定川寨之戰中大破宋軍,宋將葛懷敏以下全軍盡墨。不過另一路西夏軍深入到渭州,遭到宋朝原州(今甘肅鎮原)知州景泰的頑強阻擊敗退,張元直搗關中的計劃最終破滅。
  在滅亡宋朝這一點上,張元的急迫要遠遠超過元昊。但元昊站在一國君主的高度,顯然有其更深遠的見識。元昊認識到戰勝地廣人眾的宋朝絕非易事,而宋朝在戰略上的優勢也是西夏國望塵莫及的。同時,張元與元昊在戰略問題上也日益出現分歧,張元認為攻取漢地,應令漢人守之,這樣才能擴大疆域,財用充足。但元昊難改遊牧民族習氣,往往只注重擄掠而不注重經營。因此,西夏軍雖屢屢獲勝,但國家財政卻越來越困難,進而難以支撐戰爭了。同時,西夏與契丹併力滅宋的聯盟關係也日漸破裂,為避免兩面受敵,元昊也必須與北宋議和。從1043年開始,元昊不斷遣使與宋議和。對此,張元堅決予以反對。但是這次元昊並沒有聽從他的意見。很快,1044年,西夏與北宋達成議和。
  議和不久,西夏與契丹就爆發了賀蘭山之戰,元昊雖戰而勝之,但西夏與契丹、北宋均成仇敵。這樣,張元聯合契丹滅宋的謀劃徹底泡湯,西夏滅宋已無可能,只能維持三足鼎立局面。對此,張元徹底絕望,既元昊議和,爭之不聽,及與契丹構兵,知所志不就,終日對天咄咄,未幾,疽發背死),很快就在鬱鬱中病死他鄉。
  縱觀張元一生,身率戎夷,構難君父,所志未競,中道而夭,殆天奪之魄乎!。不過,後人也在感概之餘也要說幾句心底話,人為天地間之靈長,豈能常懷鳥氣而枉自安順?精英如此,凡人亦如此。匹夫之怒,有時僅僅是以頭槍地,但有時也會長虹貫日。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歷史明明白白記載著呢。回過頭來看,當初恐怕誰也想像不出這個不得志的落魄文人竟會如此「攪得周天寒徹」,但歷史往往就是由一大堆偶然與必然書寫出來的。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7-21 02:33 , Processed in 0.13357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