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41|回復: 0

[稗官野史] 中國古代淩遲手法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7-20 06:40: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清代方苞在《獄中雜記》中提到「極刑」。在古典小說中,往往亦可看到「處以極刑」的說法。所謂「極刑」,就是指「陵遲」,一般都寫作「淩遲」。陵遲原指山陵的斜坡,有逐漸低下去的意思。轉用於死刑,即是在執行時,把死囚身上的肉零刀碎割,使受刑者慢慢地死去,以加重其痛苦。這是中國古代酷刑的一種,俗稱為「剮」,民間也叫作「千刀萬剮」。
  淩遲始於何時,說法不一,通常認為始於五代。元、明、清均將淩遲列入正條。這種極為殘忍的死刑,常用以處治「大逆」及「逆倫」等罪犯。《大明律·刑律》就明確規定:「凡謀反,謂謀危社稷;大逆,謂謀毀宗廟、山陵及宮闕。但共謀者,不分首從,皆淩遲處死。」「惡逆」之罪,如子殺父、妻殺夫、奴僕殺主人等一類的罪犯,也多處以淩遲。
  歷代對於淩遲的具體行刑方法,不盡相同。《宋史·刑法制》稱:「淩遲者,先斷其支肢體,及抉其吭,當時之極法也。」抉,割斷;吭,咽喉。沈家本《刑律分考》卷二引王明德語:「其法乃寸而磔之,必至體無餘臠,然後為之割其勢,女則幽其閉,出其臟腑,以畢其命,支分節解,菹其骨而後已。」有的資料記載,一般切八刀,行刑順序是,先切顏面,次切手足,其次腹胸,最後梟首。然而不同的行刑劊子手,執行時又各有自己的習慣做法:有從左右眼皮開刀的,有從左右胸膛開刀的;有先斷人犯肢體的,有後斷肢體的;有喜用利刃的,也有喜用鈍刀的。有的劊子手用細眼魚網罩住人犯的身體,收緊魚網,使遍身肌肉凸出於網眼之外,然後割之,每刀只有指甲大的一片,每10刀一歇一喝。據傳,清代的淩遲有24刀、36刀、72刀、120刀之分。淩遲刀數最多的是明朝的專權太監劉瑾,奉旨剮2357刀一說為4700刀,行刑時割肉三天。這種刑法使受刑者極端恐懼又極為痛苦,「肌肉已盡而氣息未絕,肝心聯絡而視聽猶存」,往往延續二三日,欲求速死而不可得。
  由於這種刑法極其殘酷,曾在清代受到外國人的干預。據《東華續錄·同治朝》載:清同治五年(1866)初,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向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呈說帖,請中國不用淩遲酷刑。三月,恭親王奕言斤上奏,稱中國淩遲酷刑友邦見之不悅,應改革刑章,人犯以斬決為止云云。此奏章在廷中引起軒然大波,有的贊成,有的反對。贊成者主張寬刑待民,反對者主張嚴刑以待,使死者痛苦不堪而震懾人心,以達殺一儆百之目的,不可或廢。為照顧洋人臉面,後來採取了一個折中辦法:凡洋人交出之中國人犯,不論何罪,概不用淩遲。
  但是自此之後,關於淩遲的廢止問題一直在朝中有爭議。隨著文明的發展,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廷詔準當時主持修訂法律的大臣沈家本,關於永遠刪除淩遲以及梟首、戮屍等法的奏請,「俱改斬決」。從此這個實行了千年的維護封建秩序的極刑終於得到了廢止。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7-21 02:42 , Processed in 0.15449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