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64|回復: 0

[認識疾病] 染幽門桿菌 恐胃癌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0-7-25 11:51: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染幽門桿菌 恐胃癌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胃癌主因,早期染菌可能發炎、消化性潰瘍,又以偏鄉帶菌率較高。台大醫師提醒,肇因於幽門螺旋桿菌的慢性發炎應對症下藥,別只吃胃藥,以免增胃癌風險。

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pylori)是螺旋狀具有纖毛的細菌,一九八三年兩名澳洲學者在刺胳針(The Lancet)學術期刊發表,在慢性胃炎中發現幽門螺旋桿菌;學者們也自己進行人體試驗,證實將幽門螺旋桿菌注入胃內可以造成胃黏膜發炎。

慢性胃黏膜發炎可能導致腺體萎縮、消失、組織轉化,產生癌前病變;台大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宜家表示,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癌的高危險因子,有九成的胃癌都跟幽門螺旋桿菌有關,及早發現幽門螺旋桿菌並除菌治療,是防治胃癌關鍵。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任吳明賢、教授林肇堂、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率領的研究團隊,從二○○四年即深入馬祖,廣邀馬祖民眾吹氣篩檢幽門螺旋桿菌,並對帶菌者做除菌治療。經多年追蹤發現,只要根治幽門螺旋桿菌,可將胃萎縮發生率降低超過七成,且降低五成胃癌發生率。

李宜家說,幽門螺旋桿菌主要傳染方式是經口傳染,包括不乾淨的飲水、食物、唾液,也有家庭群聚感染的現象。一般來說,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盛行率隨地區開發程度略有不同,台大團隊針對台灣地區未曾接受過除菌治療的民眾調查,估計大約有卅%左右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根據台灣胃癌地圖,李宜家說,雖然近年來胃癌發生率有逐漸下降趨勢,台灣部分偏鄉地區仍呈現「紅通通」一片,胃癌發生率普遍較高,馬祖近年因台大深耕防治,情況已經轉好,但可推測其他胃癌發生率高的偏遠地區,民眾的幽門螺旋桿菌帶菌率應該偏高,應該積極進行胃癌防治。

李宜家表示,六都幽門螺旋桿菌的帶菌率會比較小,因都市化、衛生習慣較佳,且比較有機會接觸醫療資源,增加除菌機會。民眾透過胃鏡、碳十三尿素呼氣試驗或糞便檢查,就能發現幽門螺旋桿菌蹤跡。

幽門螺旋桿菌造成的慢性胃炎可能產生上腹不適,嚴重者會產生消化性潰瘍,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有消化性潰瘍者幾乎半數以上都可在胃內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李宜家說,消化性潰瘍若拖著不治療,可能會導致胃腸道出血、穿孔,或出口阻塞等併發症,最嚴重者就可能導致胃癌。       

台灣新生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7-4 17:49 , Processed in 0.10990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