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87|回復: 0

[認識疾病] 深部腦刺激術 助帕金森氏病友迎新生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1-7-10 09:14: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深部腦刺激術 助帕金森氏病友迎新生

透過深部腦刺激術的外科介入做為輔助藥物的治療方法可幫助帕金森氏病人不再跌跌撞撞,有病例不僅可長時間走路,還要挑戰路跑,迎向嶄新人生。北醫附醫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指出,帕金森氏病是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僅次於失智症,好發年齡為五十至六十歲之間,門診也有四十歲發病的中壯年。

病人也要接受多項評估,例如確認對左多巴藥物的反應、排除其他腦部疾病或不適合手術的情形等,才會建議手術,於腦部植入微電極,持續高頻刺激深層腦核,藉由重整運動迴路,改善症狀。

北醫附醫兒童神經外科主任暨神經外科陳淑美醫師表示,帕金森氏病是因人體的中腦黑質退化細胞漸漸凋亡,負責神經傳遞的多巴胺減少,無法正確傳遞神經訊息,多巴胺減少五十%至六十%即會出現帕金森氏病的症狀。由醫院神經內外科組成治療團隊,迄今完成四例深部腦刺激術;健保署也分別於二○一五年納入部分給付電池刺激器、二○一九年起給付全套器材含植入電極與電池刺激器。

葉篤學說,多數帕金森氏病的病人為偶發性,因內在遺傳因子與外在環境因子的交互作用導致神經元退化凋亡而造成臨床症狀;約十%的病人為遺傳性,包括有家族史、年輕發病,病程發展較為緩慢。初期症狀如靜止狀態時,單邊手部顫抖、肢體僵硬、動作遲緩,病人常是不自主也不自覺,而是身邊親友察覺有異,例如臉部表情僵硬如撲克臉,也有病人走路時單手橫放胸前,宛如拿破崙。

陳淑美介紹,帕金森氏病的初中期可透過藥物有效改善症狀,維持正常生活與工作能力,但因屬於進行性疾病,相當比例的病人會產生藥物併發症,特別是藥效衰退,出現開關現象、平衡感變差、走路容易跌倒,影響正常行動能力和生活品質時,即可考慮深部腦刺激術。

陳淑美提醒,並非所有帕金森氏病的病人均適合接受外科手術,臨床上多半是發病七到十二年後,出現藥效衰退,開關現象和異動症,才會評估是否需要輔以外科手術,病人也要接受多項評估,例如確認對左多巴藥物的反應、排除其他腦部疾病或不適合手術的情形等,才會建議手術,於腦部植入微電極,持續高頻刺激深層腦核,藉由重整運動迴路,改善症狀。

葉篤學強調,帕金森氏病是可以治療、相對良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多數病患在十至廿年內,都能得到相當程度的症狀改善;關鍵是早期發現,透過藥物治療及適當運動,保持樂觀心態,與疾病和平共存,維持生活品質。

台灣新生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7-21 22:31 , Processed in 0.11707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