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41|回復: 0

[認識疾病] 改善儲物症第一步 清理東西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2-2-17 08:36: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改善儲物症第一步 清理東西

現在盛行斷捨離的生活哲學,但有些民眾卻時常捨不得丟東西,導致滿屋子都是雜物,走路都困難,有些甚至會影響到生活及他人,這很可能得了「儲物症」,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林彥鋒表示,一旦囤物程度影響到生活、工作及社交,並對周遭的人造成痛苦,就算是病態。

在過去曾有男子在臉書上貼文指家裡衣物和雜物堆積如山,地上滿是垃圾,若是要丟掉雜物,老婆便會歇斯底里,林彥鋒強調,雖然惜物愛物是美德,但如果東西堆到會影響日常生活,甚至造成他人困擾,可能罹患了「儲物症」(又稱「囤積症」),應就醫尋求協助。

有些儲物症者甚至覺得自己是蒐藏家,但是正常收集是具有特定目的,可說出東西價值,且會分類、妥善保存,且樂於分享,但是儲物症者知道自己行為怪異,且不希望別人來家裡看到。

針對於儲物症的治療來說,醫師通常會透過認知行為治療,透過與個案討論,引導認知上的謬誤,加強改變的動機,至於藥物方面,因儲物症長期和他人沒有良好互動,常合併憂鬱傾向,目前第一線用藥是抗憂鬱劑。

林彥鋒指出,儲物症民眾很少主動就醫,因此親人的協助相當重要,若是想要改善儲物症,第一步就是清理東西,醫師建議家屬用支持開放的態度,但行動要堅決,以同理取代指責,理解個案的想法,再耐心討論,不妨列清單讓個案勾選清理的順序,在尊重前提下幫忙丟東西。

透過慢慢地斷捨離,讓個案了解丟棄後,生活並無差別,累積多次正向經歷後,就比較不害怕清理,同時要鼓勵病人參與社交,才不會把所有心思放在儲物上。

事實上,儲物症在歐美很早就被注意,調查發現約有5%盛行率,並不算低。林彥鋒認為,在臺灣這個問題更應被重視,因地狹人稠,生活空間有限,更應留意家人是否有囤積行為,及早尋求醫療協助。       

台灣新生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7-28 11:57 , Processed in 0.11912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