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51|回復: 0

[認識疾病] 腸躁症治療 重緩解腹痛、調整排便習慣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3-3-7 09:36: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腸躁症治療 重緩解腹痛、調整排便習慣

大腸腸激躁症屬於功能性腸胃疾病,也就是腸道機能發生異常,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陳重嘉表示,中醫治療腸躁症的目的是緩解腹痛和調整排便習慣。

腸躁症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是一種長期的健康異常狀況,症狀也可能會改變、消失或反覆發生;陳重嘉認為,中醫在治療腸躁症的目的,主要是在於緩解腹痛和調整排便習慣,其病因以情志因素最重要,而肝的疏泄、代謝功能和情志有密切關係。

腸躁症雖然在西醫的看法認為病位在自律神經、大腸、小腸,但與中醫肝、脾、腎、大腸等臟腑功能失調有密切相關: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是脾胃能否正常升降的關鍵,肝經由調節氣機的升降亦會影響大腸的傳化功能。

不論是憂思氣結傷脾或鬱怒傷肝,都會導致肝脾不和,致使脾不升清,胃不降濁;而肝氣鬱滯,橫逆脾土,亦導致脾失健運,影響腸道蠕動功能而發生腹痛、腹瀉或便秘。

陳重嘉醫師表示,從中醫理論上來看,腸躁症的病機主要在於肝脾不調、運化失常,大腸傳化失司,日久及腎,形成肝、脾、腎、腸胃諸臟腑功能失常。

腸躁症早期出現每因情志抑鬱即腹痛腸鳴泄瀉、瀉後痛減多屬肝鬱脾虛證;若出現腹痛或腸鳴腹瀉、大便黏膩不暢,或腹瀉便秘交替、煩悶納差、脘腹喜噯多屬肝脾不調,寒熱錯雜;後期累及腎,可表現黎明腹痛腸鳴即泄、瀉後痛減、形寒肢冷,腰膝痠軟屬於脾腎陽虛等證候。

因此「疏肝理脾」是治療腸躁症的主軸,藉由疏通調達諸臟腑、補虛瀉實來調整氣血的通暢順達,但除了可用中醫調理治療外,建議患者也應該生活習慣的調整,並且增加運動量,儘可能減少生活中易造成壓力的情形,且要有充足的睡眠。       

台灣新生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7-22 11:06 , Processed in 0.15456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