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34|回復: 0

[稗官野史] 鳳冠霞帔本是後宮鬥爭標誌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7-19 01:29: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霞帔原是古代婦女的一種披肩服飾,宋朝以後定為命服,隨品級高低而不同,明代在制度上對霞帔作了詳細規定,一品至九品,各不相同。
  唐代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詠道:「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纍纍佩珊珊。」每每讀到此,便想到古時的那些頭戴鳳冠身披霞帔的出閣女子,在人生最幸福的那一天可以裝扮得如此華麗,一抹濃艷,滿身喜慶。霞帔,在古代原是貴族婦女的正式服飾,只有在國家重大典禮以及各種禮儀場合才能穿著,而且還被皇帝規定為「非恩賜不得服」。那麼,霞帔是怎樣作為民間女子出嫁時的嫁衣呢?
  霞帔也叫做「霞披」或「披帛」,它的形狀像兩條彩練,上面印畫圖紋,穿著時把它繞過頸部,披掛在胸前,下垂一顆金玉墜子。曹麗芳介紹,霞帔大約起源於晉代,據《事林廣記·服飾類》記載:「晉永嘉中,制絳暈帔子,令王妃以下通服之。」隋唐以後,婦女們在各種場合,如勞動、娛樂或出行,都喜歡用披帛作為裝飾,又因為人們覺得這種服飾美如彩霞,所以稱它為「霞帔」。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就有「虹裳霞帔步搖冠」的描寫:「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纍纍佩珊珊。」從傳世的壁畫、陶俑來看,穿著這種服裝,裏面一定要穿內衣,不能單獨使用。
  到了宋代,霞帔正式作為貴族婦女的服飾,並隨其丈夫或兒子品級的高低,式樣各不相同,而且還有個硬性規定:非恩賜不得服,不是皇帝恩賜的人,不能穿著霞帔。《宋史·輿服誌》所記:「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領,長裙,霞帔、玉墜子。」所謂「常服」並非指日常服裝,而是在國家大典之外的各種禮儀場合所應著的正式禮服。明代也沿襲了這一制度,霞帔被用作后妃、命婦們的服飾。曹麗芳老師介紹,命婦常服、禮服的霞帔,顏色、圖案都有具體的規定,從霞帔的紋樣上能反映出來她們品級的高低。福建南宋黃升墓中出土有宋代霞帔的實物,其形制是兩條繡滿花卉紋的細長帶,長帶尖角一端相連,形成「V」字形。穿用的方式,是將兩條長帶搭在肩頭,在頸後以線縫連,而尖角一端垂在身前,下墜一個金或玉的圓形「帔墜」作為裝飾。這樣的霞帔是宋代內、外命婦常禮服的一部分。
  明代的霞帔狹窄如巾帶,清代的霞帔則闊如背心,中間綴以補子,補子的紋樣一般都視其丈夫或兒子的品級而定,武官的妻子和母親不用獸紋而用鳥紋。這些補子的形狀,一般都是方形,到光緒中葉,曾出現過圓形補子,但是也僅限於漢族貴婦中間,並且很快又恢復了原狀。
  從宋代開始,霞帔成了貴婦禮服的組成部分,也成了女性社會身份的一種標誌。由於制度規定霞帔「非恩賜不得服」,不用說民間女子了,就是皇帝後宮中的普通宮女也無權佩戴,不過,在宋代的宮廷中還是有人獲得了皇帝的恩寵,被賜以霞帔,於是就衍生出了「紅霞帔」和「紫霞帔」的后妃名號。
  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紹興九年,「後宮韓氏為紅霞帔」。將韓氏泛稱以「後宮」,可見她本來只是一位普通宮女。再如宋人張擴《東窗集》中記有《紅霞帔馮十一、張真奴、陳翠奴、劉十娘、王惜奴等並轉典字,紅霞帔鮑倬兒、紫霞帔王受奴並轉掌字制》一則文字,實際上是皇帝所開具的「授任書」,把一批原為「紅霞帔」、「紫霞帔」身份的宮人,提升為「典字」、「掌字」。元代學者陶宗儀所編纂的《說郛》中記載說,在宮廷內命婦中,「典字」為正八品,「掌字」為正九品,在后妃、女官的正式編製當中屬於最低的兩級,而「紅霞帔」、「紫霞帔」根本連「品」都算不上。這樣說來,當時皇帝如果喜歡上了一位普通宮女,往往先給她一個紅霞帔或紫霞帔的名分,讓她與一般的宮女有所區別。如果這位宮女能夠繼續獲得皇帝的恩寵,才有可能被封為正式的嬪妃。
  那麼當霞帔指代宮女級別的時候,為什麼要用「紅霞帔」、「紫霞帔」來稱呼,而不用其他顏色呢?據歷史學家推測,恐怕是因為普通宮女在宮中沒有佩戴霞帔的權利,只有有幸受到皇帝恩寵的宮女,才會被破格賜以紅霞帔或紫霞帔,標示其特殊身份。那麼對於像上文中提到的陳翠奴、劉十娘這樣顯然出身於社會下層的女孩子,一襲霞帔,無疑就是一張入場券,讓她們得以進入爭奪后妃尊位的遊戲場。
  南宋高宗的妃子當中,就有一位劉氏入宮後從「紅霞帔」做起,一路升到淑妃。但這條道路也極其危險,一旦爭鬥失敗,迎來的命運就格外悲慘。據《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北宋哲宗晏駕未久,皇太后便下令廢黜一批哲宗身邊的妃嬪、宮人,其中有位韓氏女子,竟由正五品的才人直降為「紅霞帔」,令她去守陵。這位不幸的女子被扣上了一個最卑微的妃子名號,罰她去為哲宗守陵,在陵園中埋沒一生。在此,「紅霞帔」就成了一個暗算的手段,是受辱的標誌。
  鳳冠霞帔自宋代以後就被規定為有一定品級的命婦才可以穿著佩戴,但它同時卻也是民間女子新婚時的傳統禮服。在服飾制度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怎麼會允許民間女子在出嫁時可享受穿戴鳳冠霞帔的殊榮,讓姑娘們在出嫁時打扮得如此高貴,同皇上妃嬪們並起並坐,享受這至高無上的榮譽呢?這其中有一個感人的傳說。
  相傳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擄走了帝王公孫,宋徽宗的兒子康王趙構倉皇逃出,直奔江南。到了西店境內的前金村時,忽見路邊有座破廟,廟前曬場的谷籮上坐著一位姑娘。姑娘見康王逃來,急中生智,叫他藏到谷籮裏,自己仍若無其事地坐在谷籮上面。當金兵追到問姑娘是否有人路過這裏時,她不慌不忙地用手一指說,他們向南邊逃去了。金兵信以為真,便向南邊猛追而去。結果康王躲過了這場殺身之禍,他千恩萬謝,對面前這美麗機智的小女子也十分喜愛,便將身上帶著的一方紅帕贈給了她,告訴了她自己的身份,並說:「明年的今日定來娶你。到時你只須在嶺上揮動紅帕,我便可認得你。」
  康王到杭州後登基,成了南宋的高宗皇帝後,如約前去迎娶姑娘,不料姑娘留戀民間自由自在的生活,又捨不得拋下父老鄉親,不願進宮。但是又怕皇命難違,便準備了許多的紅帕,叫各方姐妹是日都揮動著紅帕,使高宗無法辨認,只得作罷。但為了報答救命之恩,宋高宗還是下了一道聖旨:「浙江女子盡封王!」這可讓隨行的禮儀官發了愁,對皇帝說:「這都封王怎麼得了?」高宗想了想道:「這有何難?讓她們出嫁時都穿戴上霞帔不就成了!」從此姑娘們當新娘子時都披霞帔,穿上大紅袍,大紅裙,同時也沒有忘記將康王贈送的紅方巾往臉上一遮。這一習俗代代相襲直到如今,老幼知曉。
  穿著霞帔,就要配上鳳冠,無論是作為貴族婦女的禮服,還是作為民間女子出閣的嫁衣,這兩者缺一不可。鳳冠,本來是以鳳作為主要裝飾物的皇后禮冠。曹麗芳老師介紹,據文獻記載,婦女首飾上有鳳凰裝飾始見於漢代。當時,太皇太后、皇太后的簪上已有鳳凰爵這種裝飾。到唐朝的時候,皇后見賓客時穿的禮服上出現了後世鳳冠上的大小花和博鬢等裝飾物。宋朝,鳳冠已經在貴族婦女中比較多地出現了。宋朝的鳳冠一般以銀為質,外飾龍鳳珠花,並鑲嵌著各種寶石。據《宋史·輿服誌》記載,皇后的朝冠為特大的龍鳳花釵冠,上面綴滿珠寶,並用金銀絲盤成龍鳳及大小花二十四株。皇太子妃的花釵冠,有大小花十八株,無龍鳳。命婦的鳳冠則按不同的品級有不同的形制。明代建國以後,隨即規定了嚴格的服飾制度,鳳冠成為貴族婦女參加大典禮時必須要戴的。清代貴族婦女也戴鳳冠,這種鳳冠的形制相當複雜,在裝飾題材上已不限於龍鳳。
  如今我們可以看到的真正的鳳冠只有四件,都是明代定陵的遺物。定陵為明十三陵之一,是明代著名的萬曆皇帝的陵墓,裏面安葬著他和他的兩位皇后。在定陵出土的鳳冠共有四頂,它們分別屬於孝端和孝靖兩位皇后。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7-21 06:55 , Processed in 0.09312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