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63|回復: 0

[稗官野史] 多爾袞入關下達留髮不留頭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10-29 04:44: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沒高興多久,江陰士民伏兵大發,有壯士挾雙斧,舞動如飛,殺入官署,一斧砍下清將頭顱,然後大呼殺出。伏兵四合,江陰人民又殺掉入城未及逃跑的數百清兵。弘光小朝廷,腐朽昏庸,人心思變,所以在清朝打擊之下,以摧枯拉朽之勢,被一掃而亡。對這樣一個腐敗朝廷,江南人民內心並不留戀。此外,由於南京人民先前未與清朝打過交道,清軍處處以令箭宣示:「不殺人,不剃髮,安民樂業」,所以普通百姓,都對清朝抱以厚望。
  南京街道,居民在清軍入城時,紛紛高舉「大清國皇帝萬萬歲」、「順民」等字牌,向清軍表示歸順。而且,由於南明諸部軍閥殘兵的凶蠻,不少百姓還有「清兵如蟹,何遲其來」的盼望之語。老百姓很現實,他們特別希望清軍統治蘇松地區之後,能減免田賦,大展新朝撫民的善舉。
  南明弘光朝廷滅亡後的中國,對清廷來講,形勢一派大好,張獻忠遠遁西南,李自成敗死湖北,南方各地雖有殘明勢力分佈,但權力分散,明朝的魯王與唐王各派爭鬥,勢同水火,清王朝一下子處於絕對的優勢地位。正是在這種情勢下,由於降臣孫之獬的攛掇,清攝政王多爾袞下達「剃髮令」。
  剃髮令一下,以水潑油,九州鼎沸,血如浪流。千萬人命,喪於一紙文書。清廷強迫剃髮,並非入關後才施行。滿族為女真人的一個支系,為建州女真。早在宋代,金國人就剃髮,高壓強迫佔領區的漢人剃髮。1129年(宋建炎三年,金天會七年),當時的金太宗就下過這樣的強硬命令:「禁民漢服,及削髮不如式者,死!」所以在金人統治區,士兵常常竄入市肆,見居民髮式稍不如式,立即牽出當場斬首。
  滿族人經歷了幾百年,髮型一直沒變。滿族男子一般是將頭頂中間一撮如錢大之頭髮留長,結成辮子,其餘四周髮皆剃光,所以稱為「金錢鼠尾」。一般來講,滿族人只有「國喪」和「父母喪」內百日不剃,平時,除中間一小撮外,周圍頭髮不能留蓄。
  努爾哈赤建後金稱汗後,強迫被佔領區漢人和投降的漢人必須剃髮,所以,剃或不剃,成為一種政治性標誌。漢人只要剃頭,就免死收降,否則就砍頭。後金軍佔領遼陽後,當地漢民成千上萬不願剃頭,自投鴨綠江而死。當時當地,漢民有時候被剃髮後結果更慘。由於明清方面的拉鋸戰,剃髮漢民常被明軍殺死,士兵們割頭後冒充滿人首級去「報功」。皮島的毛文龍,當時就殺了不少剃髮的漢人,然後拿著首級向明廷邀賞。
  皇太極繼位後,殺人方面有所收斂,但對剃髮則要求更嚴。皇太極之所以如此強調剃髮,正源於他讀過書,對歷史上的女真帝王金世宗非常欽佩。他堅定認為,女真如果漢化,後果肯定會速亡。清軍初入關,佔領北京後不久,即發佈剃髮令。由於吳三桂等明朝降官勸說,加之北京及周圍地區人民反抗連連,多爾袞不得不收回成命。但是他對率先剃髮的明朝兵部侍郎金之俊等人,還是表現出特別的信任。清軍入據北京後,好長時間內,明朝舊官變成清朝官員,仍舊身穿明服,冠裳不改。
  清軍進入南京城,豫親王多鐸還對率先剃髮獻媚的明朝都御史李喬加以斥罵:「剃頭之事,本國相沿成俗。今大兵所以,剃文不剃武,剃兵不剃民,爾等毋得不遵法度,自行剃之。前有無恥官員,先剃求見,本國已經唾罵!」但是當北京的多爾袞得知南京已定,又有漢臣孫之獬緊勸,他即改變初衷,於六月十五日讓禮部在全國範圍內下達「剃髮令」。
  南明弘光朝覆亡後,以錢謙益為首的明朝朝臣多送款迎降,勸多鐸說:「吳地民風柔弱,飛檄可定,毋須再煩兵鋒大舉。」雖然文人無骨,但此話水分也不是太大。除了太倉農奴為了搶奪先前主人的財產造過幾次反外,江南大地一時還真沒什麼對清軍太大的襲擾。各地鄉紳為了自保,也紛紛在城牆上大書「順民」二字,向清軍降附。錢謙益與各地鄉紳的信中,也稱大清「名正言順,天與人歸」。尤其是對揚州大屠殺的恐懼,一向生活安逸的江南人民,在心理上確實產生了極大的震撼,開始認真思考頑強抵抗後的毀滅後果。
  讓人極其震駭的是南京和揚州的結果昭然在目,「揚州十日」殺了八十萬人;南京在弘光帝逃跑後,由趙之龍、錢謙益等人手捧明境圖冊和人民戶口向清豫親王多鐸行四拜禮獻降,二十餘萬兵馬束手交械。清軍兵不血刃,果然沒有大行殺戮,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遭遇,確實為江南士紳民眾在心理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孫之獬,山東淄川人,明朝天啟年間進士。此人因人品低下,反覆無常,一直鬱鬱不得志。清軍入關後,這老哥們求官心切,是第一批搖尾乞降的漢官,並當上了禮部侍郎。為報新主提拔之恩,他一時間又想不出什麼平定大計,孫之獬在讓全家女眷全部放大腳之後,就走個「偏門」主動剃髮。
  孫之獬老小子前腦門一溜精光,後面也拖個大辮子,穿上一套四不像的滿服,施施然來,上朝時想博個滿堂彩。不料,當時漢人官員仍是博冠大袖,明朝裝束,見到這麼一個不倫不類的傢伙,心中都覺得可笑又可鄙,揚袖把他排擠出班;滿族官員自恃是統治征服民族,也都紛紛腳踢笑罵,把他踹出滿班。
  惱羞成怒加上氣急敗壞,孫之獬下了朝後就立馬寫了一道奏章,向清世祖建議在全境範圍內給漢人剃髮,其中有幾句話直撓清帝(也就是當時攝政的多爾袞王爺)心窩:「陛下平定中原,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之從陛下也!」
  清帝順治當時年僅7歲,國家大事全部由攝政王多爾袞一人說了算。多爾袞等人本來就是北方武人性格,被孫之獬這一陰激,深覺其言甚是有理。而且早在1644年多爾袞入關之前,滿人大學士希福已在盛京向朝廷進獻了滿文寫的遼、金、元三朝史料,想使這些過往「異族」入主中原的歷史經驗「善足為法,惡足為戒」,其中最主要的警示,就是防止上層「漢化」。特別遼、金兩朝,「漢化」最終導致了皇族的消沉和委瑣懦弱。
  孫之獬的進言,正好挑起多爾袞的警惕之心,他想先從形式上消除「漢化」的潛在危險。好!我先下手為強,先給全體漢人來個「滿化」,強迫剃髮!惡法逼人,本來漸趨平靜的江南地區頓時如水入沸油般四處暴散起反抗的怒潮。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得毀傷。」一直以孔孟倫理為原則的中國人,無論官紳還是普通百姓,都不能接受自己在形象上變成野蠻的「夷狄」。遙想前朝,即使是統治中國近百年、殘暴橫行的蒙古統治者,也從未下令要漢人改變裝束。
  一朝天子一朝臣。以家族宗法儒學為源的中國人,或許能把朝代興迭看成是天道循環,但如果有人要以衣冠相貌上強迫施行改變,把幾千年的漢儒髮式強行改成剃髮梳辮,這不僅僅是一種對人格尊嚴的侮辱,簡直是類似精神「閹割」的大痛。而且在明朝人心目中,以這種「夷狄」形象活著,死後一定有愧於祖先,再無面目見先人於地下。
  如果從文化、財產、等級等方面,士大夫和平常民眾還存有歧異的話,在這種保衛自身精神和風俗的立場方面,所有的漢人,幾乎都表現出驚人的一致性。原本已經降附的地區紛紛反抗,整個中國大地陷入血雨腥風之中。
  連真心歸附清朝的漢人學者王家楨,也在筆記中憤憤不平地記述道:「我朝(清)之初入中國也,衣冠一仍漢制(其實朱元璋下令是遵依唐制)。凡中朝臣子皆束髮頂進賢冠,為長服大袖,分為滿漢兩班。有山東進士孫之獬,陰為計,首剃髮迎降,以冀獨得歡心。乃歸滿班則滿以其為漢人也,不受。歸漢班則漢以其為滿飾也,不容。於是(孫之獬)羞憤上書… …於是削髮令下,而中國之民無不人人思螳臂拒車斗,處處蜂起,江南百萬生靈盡膏野草,皆(孫)之獬一言激之也。原其心,止起於貪慕富貴,一念無恥,遂釀荼毒無窮之禍!」。
  不過報應真迅速。三年多以後,因為受人錢財賣官,孫之獬受彈劾,被奪職遣還老家淄川。天道好還,這老賊恰好趕上山東謝遷等人起義。義軍攻入淄川城,孫之獬一家上下男女老幼百口被憤怒的民眾一併殺死,皆備極淫慘以斃。孫之獬本人被五花大綁達十多天,被押期間,五毒備下,義軍百姓在他頭皮上戮滿細洞,人們爭相用豬毛給他重新「植髮」。最後,百姓們把他的一張臭嘴用大針密密縫起,然後把他肢解碎割而死。
  「嗟呼,小人亦枉作小人爾。當其舉家同盡,百口陵夷,恐聚十六州鐵鑄不成一錯也!」孫之獬此種下場,連仕清的漢人士大夫也不免幸災樂禍。1645年六月二十八日,清廷再次傳諭:「近者一月,遠者三月,各取剃髮歸順。」這樣一來,剃髮就成了絕對命令。
  如此野蠻的「留髮不留頭」,引發了江南漢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從蘇州開始,抗爭怒潮波延而起,常熟、太倉、嘉定、昆山、江陰、嘉興、松江,處處義旗,人人思憤。清軍王爺多鐸大肆鎮壓,江南勝地,頓時血流成河。「華人變為夷,苟活不如死」。悲憤之下,江陰這個素以禮儀之邦著稱的城市,人民紛紛起義,誓死不剃髮,不投降,並推舉前明典史閻應元入城主政,緊閉城門,拒不開門。
  江陰剃髮,非常有戲劇性。本來,清軍派一名二十多歲的投降清朝的前明進士方享為江陰縣令。此人自以為是「運籌帷幄」的諸葛亮,穿一身明朝服裝,只帶二十多個家丁,前來江陰當「接收大員」。剃髮令下,江陰諸生百餘人,率領民眾約萬人,到縣衙請求免剃。方享不知死,猶拿架子端坐堂上,喚衙役下堂收取兵器。這時,他的老師無錫人蘇某恰好來賀學生當官,見民眾議論紛紛,便入堂大罵:「這些奴才,留髮不留頭,個個該砍!」
  一句話,激起眾憤,百姓大噪:「打死這個降賊!」你一拳我一腳,立斃蘇某,然後拆下門板焚屍。方享猶大呼,被眾人抓住,關入牢獄。清軍攻城時,這個強迫百姓剃髮的河南籍少年縣令,被江陰人民活活打死。一不做,二不休,民眾忽然想起在同察院還有四個與方享同來的滿洲打扮的軍人,據說是清政府派到江陰監察剃髮的,於是眾人持刀,衝入同察院。這四個「滿洲兵」,剛入江陰時滿口嘰裡呱啦地講滿語,當庭食生肉,隨地大小便,睡覺也是鋪塊席氈倒地而臥。眾人殺入時,他們還發箭抵擋,但很快皆被生擒。
  仔細搜查,大家發現這四個人是「假韃子」,他們外表裝凶蠻,可內屋裡面床帷灶釜,皆精緻無比。槍捅腳踹之下,四個人立刻滿口蘇州話:「我們本來是蘇州人,不是韃子,爺爺們饒命!」民眾聞言更恨,幾個肉販上前,用刀碎剮四人。
  四人臨死哭嚎:「方縣令害我們,讓我們假扮滿兵嚇唬人… …」
  閻應元被江陰人民推為城主後,想盡辦法守城,殲斃清軍無數,致使清將咬牙切齒發狠說:「我們一路得北京,下南京,未嘗費力。江陰拳大的地方,怎敢如此抵抗!」
  清廷震怒,劉良佐、李成棟、土國寶等降將以及滿將石堪、博洛等人統二十萬大軍,把江陰城團團包圍。劉良佐騎馬,環城高喊,讓江陰人投降。閻應元憑城大罵:「我只是一個小小典史官,尚為國盡忠。汝為朝廷侯伯高官,不能以死報國,如今還有臉面來見江陰父老!」於是,閻應元大書一幟:「留千古半分忠義,存大明一寸江山。」
  劉良佐慚甚。但是為了向清廷主子有交待,他「發明」用三層厚牛皮做的攻城皮帳,讓士兵躲在下面,進逼城牆。牛皮堅韌,城上矢石投之,皆反躍彈起,不能射入。閻應元派人取人糞和以桐油煎煮,在城頭上煮開後立即潑下,牛皮帳頓時被燙穿,下面的清軍,非死即傷,損失數百人,一輪攻城只能告歇。
  相持數日,清軍無法破城。忽一日,清軍見江陰城門忽洞開,以為有人獻城接應,立即開始進攻。城中百姓在閻應元事先安排下,皆偽降。有清軍將領佔據官署,以為得計。沒高興多久,江陰士民伏兵大發,有壯士挾雙斧,舞動如飛,殺入官署,一斧砍下清將頭顱,然後大呼殺出。伏兵四合,江陰人民又殺掉入城未及逃跑的數百清兵。
  閻應元布疑兵於城外江岸之上,「大明忠義營」字樣的燈籠此起彼伏,引誘清軍來攻。清軍發兵,卻不見一人。疑惑之中,江陰城中有民兵縋城而下,主動劫營,趁亂殺死不少清軍。混亂之中,先前殺掉高傑降清的許定國竟然也被砍去腦袋。
  閻應元為人,軀幹豐碩,雙眉卓堅,目細而威,面赤長臂,活像關雲長的長相。每次巡城,他身後皆有一人手執大刀跟從,貌類周倉。清軍中的滿人都喜歡聽《三國演義》,他們在城下望見,更是心懷凜凜,以為閻應元是關大刀轉世。
  延至八月二十一日,由於清軍從南京運來二十四門巨炮,連轟連擊,江陰城牆倒塌數處,清軍趁機攻入,江陰失陷。江陰義兵皆血戰而死。城內男女老少,爭相赴水、投火、自刎、上吊自殺。清軍連殺二日,直到找不到活人才封刀。
  江陰一城,共有近二十萬人被殺。積屍如山,血流漂杵,難怪時人作詩歎息:「提起江陰城破日,石人也要淚千行。」閻應元知事不濟,提筆沾墨,在東城敵樓門上題字:「八十日帶髮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題訖,他上馬提刀,殺清兵數十人,最終身負重傷,摔於馬下。掙扎間,閻應元拔刀自刺己胸,躍投湖中,有義民上前援救。恰好,劉良佐手下兵卒忽至,大呼「閻公乃劉將軍老友,一定要活人!」於是,閻應元被押入佛寺,去見劉良佐。
  劉良佐見閻應元至,躍起近前,手拍閻應元肩膀大哭,嚎聲啕啕,淚水涓涓,真不知他當時心中何思何想。閻應元怒斥:「哭為何來,事已至此,只有一死,速殺我!」
  未及劉良佐勸降,清朝豫親王多鐸本人突入佛寺,坐於堂上,點名要閻應元投降。大英雄挺立不屈,背對多鐸,罵不絕口。劉良佐忽然變臉,為向滿洲主子表忠心,他搶過一個士卒的長槍,直刺閻應元大腿,把英雄刺僕於地。血如泉湧,閻應元依舊大罵不屈。
  日暮時分,閻應元被押至棲霞閣,雖然因失血過多而奄奄一息。他仍舊高呼「速殺我」不絕。多鐸聞之惱怒,命劉良佐率人,酷刑處死了閻應元。大明烈士,一魂沖天。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7-19 00:34 , Processed in 0.15685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