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65|回復: 0

[保健資訊] 孩子被霸凌!研究證實「1方式」 助減悲傷、降自殺風險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2-4-26 06:01: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遭受網路霸凌(透過數位訊息或社群媒體)的青少年,從事更多的運動以及接受社會的支持,能幫助他們降低心理健康風險。

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率連續20年攀升,15至24歲青少年自殺通報在2020年超過一萬人次,而受到霸凌影響的比例逐步上升。根據2022年1月發表於《學校健康期刊》的研究指出,遭受網路霸凌(透過數位訊息或社群媒體)的青少年,從事更多的運動以及接受社會的支持,能幫助他們降低心理健康風險。

運動中提升自我價值 從設定目標開始
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教授徐錦興表示,「運動」基本上可視為「紓壓」,因為運動過程中分泌的多巴胺等激素,會讓人產生愉悅的感受,因此運動也被稱為憂鬱解藥,不過,也應特別留意遭受霸凌的青少年,避免在團體運動中遭遇到另一種可能的霸凌。

若想幫助青少年從運動中提升自我價值,可從建立基本運動能力著手,設定簡單的「自我挑戰目標」,如:快走三圈操場、完成三公里跑步,或是一分鐘完成20次仰臥起坐等,運動目標若設定太高無法達成、或勉強完成後,恐削弱未來的運動動機。

遭網路霸凌青少年不敢說 恐增藥物濫用、自殺風險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表示,經歷網路霸凌的青少年可能會因為覺得丟臉、怕被責罵,或是擔心父母限制自己使用手機、上網而不敢開口求助,而陷入低自尊、焦慮、憂鬱等情緒,提高了藥物濫用及自殺的風險,建議父母除了與孩子建立與保持良好的溝通互動外,要能「覺察」、「接受」與「陪伴」:當孩子遭受網路霸凌,能及時覺察給予適時的協助支援;接受孩子的情緒狀況,不急著生氣、責罵或下指令;陪伴孩子面對,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和自己站在一起,建立對父母的信任感。

孩子陷負面思考 父母可以這樣做
當孩子出現低自尊、憂鬱、失去自我價值等負面思考及言語,戴怡君說,師長和父母陪伴他們的過程中,可向孩子提醒強調「二不一要」幫助孩子跳脫負向情緒,第一「不要責怪自己」,告訴孩子這不是自己的錯,無論霸凌者說什麼或做什麼,都不該對自己感到羞恥,再者「不要沉溺負面情境」,應該要聚焦當下的感覺與生活,嘗試轉移注意力,相信自己的獨特,提醒自己有很多美好的事情正在發生。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7-31 03:06 , Processed in 0.13651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