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921|回復: 0

[資訊分享] 臺釣入門四專題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1-4-13 14:46: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臺釣入門
專題一:什麽是臺釣?

“臺釣”顧名思義是指臺灣釣法。是由我國臺灣省的垂釣高手經過長期實踐,不斷探索而總結歸納出的一種裝備齊全、動作規範、上魚率高、集娛樂性和競技性於一體的、既舒適又科學的釣魚方法。

在臺灣稱之為“懸錘底釣”,主要適於池釣,由於不斷發展,磯釣釣、船釣、溪釣也都有人使用。
  
“臺釣”的特色為:
竿細短、線細、鉤小無倒刺,浮漂細長均勻靈敏度高,穩定性好。
垂釣者坐在美觀的晴雨傘下和輕巧的折傘式靠背椅上,有舒適感。
釣竿擱放在竿架上,手不離竿,眼不離漂。
魚餌上乘,誘魚力強,能迅速聚魚並使萁爭先吞鉤。
一切要求規範化,操作輕松、動作標準、姿勢正確,講究速度,起魚率高。
靈敏、快速、誘魚、收獲高,是臺釣的最大優點。 所謂靈敏,指它的漂墜鉤的組合非常靈敏,浮漂極易迅速準確的反應出魚吃食的情況;所謂快速,是上魚、摘鉤、入護時間都迅速,節約時間,有利競賽;所謂誘魚,是指鉤入水後輕飄下降極易引起魚的發現,從而誘集魚群,魚鉤輕挨地面,魚的遊動使鉤隨之活動,使魚認為系活食,極愛吞食。由於上述原因,上魚率高,自然收獲高。

臺釣入門專題二:臺釣在祖國大陸的發展
“臺釣”約在80年代中期傳入內地。開始許多人不以為然。不少人持懷疑甚至反對態度。因開始研究試用時,理解不深,又缺乏實際經驗,一些人試用後效果不明顯,技術不適應,常感到不如傳統釣法習慣。特別是“臺釣”釣具組合要求較高,許多人感到麻煩,而且難達到標準。一時議論頗多。記得某刊物曾有一篇文章是一位女孩寫的叫:我的傳統釣法勝過老爸的臺釣。 1989年5月份海峽兩岸釣手在杭州、北京兩地進行了兩場釣魚比賽,結果兩地的前六名均為臺北釣手獲得。《中國釣魚》1989、3期,專為此發表了題為《同池垂釣 相形見絀》的文章,引起了內地許多釣手的震動。研究試用臺釣的人越來越多,隨著不斷研究、交流、實踐、總結,臺釣逐步在內地盛行起來。
  
目前臺釣已經成為祖國大陸釣魚愛好者最喜好的垂釣方法之一,同時臺釣經過他們的研究得到了新的長足進步。

臺釣入門專題三:臺釣的基本釣具和輔助用具

臺釣的基本釣具:

釣竿:
臺釣的主要對象是鯽魚。一般活動在1.5米左右深度,靠池邊較近的地方,魚的重量一般在150-300克之間,最大不過500克,因此,釣竿一般選用3.6米-4.5米碳素或玻璃鋼中調竿。當然,也需要根據不同水域情況進行選擇。用碳素竿一定要註意環境,防止觸電。

釣線:
分為釣線(亦稱主線、母線)、腦(門)線(椅稱子線)。 釣線一般用2、3號線,即直徑為0.234毫米和0.284毫米的線,腦線一般直徑應為釣線的1/2,選用1號線(直徑0.162毫米)。主腦線直徑比一般應為2:1。線細靈敏,且不易被魚發覺,故常有人使用0.8號釣線,0.3號腦線,但要根據所釣魚的大小和線的質量選定。

釣鉤:
臺釣一般釣鯽魚,不需大鉤,且為了摘鉤快,采用不帶倒刺的釣鉤。目前商城有專供臺釣使用的無倒刺釣鉤鉤,如挪威伊勢尼袖無刺等,可根據所釣魚的大小選定鉤的大小。

浮漂:
臺釣使用的浮漂多是單個立式浮漂。形狀最好是上下尖,中間大的流線型,整體均勻細長者,並且標示桿要清晰醒目。一般漂頭為實心細桿,粗細略粗於鉛筆芯。漂身一般最好為孔雀羽根。浮漂標示桿(漂尾)分為實心與空心兩種,實心靈敏性高,但穩定性較差,遇有風吹草動,難辨咬鉤的真偽。因此有人喜歡用空心細塑管標尾。商城出售的達摩浮漂,常為許多釣者喜歡。 浮漂的選擇應根據水深淺、竿長短、魚大小、視力好壞來確定。水深、風大、魚竿長,適合用大漂;水淺、風小、魚竿短宜用小漂。大餌釣大魚,宜用大漂,反之用小漂。視力好可用小漂,較靈敏,視力差則可選擇較粗較大的浮漂。但浮漂魚鉛墜的配合一定要恰當。

鉛墜:
一般用鉛皮為佳,因便於調整輕重。

太空豆、漂座、轉環(聯結環)、鉛皮座等
  
臺釣的輔助用具:
釣魚椅與釣竿支架:竿架與坐椅初期是分離的,現在也有人仍然采用分離的,比較便宜。但更好的是椅架合一的臺釣專用坐椅。可折疊,可拆卸。竿架可固定在坐椅下面,並可調節長短、角度,同時可架兩支竿。這樣使用起來極為方便。

魚護:是由金屬框架與錦綸絲網組成,長度應為1至2米,直徑應為30--40厘米。長度大,是便於適應各種不同的釣點,岸邊距水面的高度。要求魚護掛在支架上,十分便利於順手將魚鉤釣上來的魚磕入護內,以節省時間。
  
太陽傘:用來遮陽和擋雨,既保護身體,又減少不必要的幹擾,影響釣魚。
釣具盒:裝必要的工具與備用的小漁具,如鉤、墜、線、太空豆、聯結環、浮漂等等。
餌料盒:裝各種幹濕餌料。
抄網、漁具包、魚竿袋等
其它:主要是飲食、藥物用品攜帶的袋包等。

臺釣入門專題四:臨池實踐

五、選釣點
其實臺釣的適應性是非常廣的。選釣點和傳統釣沒有什麽本質的區別,都是要選有魚、魚多的地方。但對初學者來說,要註意選沒有水流、水面比較開闊(沒有草和障礙物)、水底較平坦的地方,以便集中精力掌握臺釣的主要技術。等有了一定的基礎和經驗後,逐步實踐也可以適應複雜的情況。

六、拋竿等基本操作
現在我們來到水邊。選擇好合適的釣位。看看上方有沒有電線,如有,再好的釣位也不要留戀,立馬離開。再看有沒有樹枝,畢竟初學,線和鉤很容易上樹,還是少惹麻煩,盡量避開。最後還要跺跺腳,試試岸邊結實不,會不會塌方。一切就緒,打開裝備,首先配餌和餌。在省餌的時候,把平臺(釣箱或簡易平臺)搭建好,包括支竿架、魚護、餌盤等等,都裝好;抄網也裝好,放在左手邊地上;竿包、魚護包和其他東西放在身後。小工具(剪刀、鉛皮、退鉤器等)放在上衣口袋里;然後裝好竿(並安上竿止),把主線連上竿梢,插上漂,連上子線。

握竿——臺釣的握竿,常見的有兩種。一是拿握,手背朝上,拇指和中指、無名指、小指分別從竿把兒的兩邊握住,食指伸直貼在竿上。這種姿勢主要用於釣底,竿放在支架上,手這樣輕輕拿捏著,既可快速反映,又省力氣,揚竿時也不會揚得太高以至鉤子亂飛。二是端握,手心朝左上,拇指和其他四指分別從兩邊握住竿把兒。這種姿勢主要用於釣浮,因為釣浮拋竿頻率高,不壓水線,竿尖不入水,端握更方便。

拋竿——右手持竿,左手食指和拇指捏住鉛墜,輕輕向後拉,使竿梢吃勁回彎。右手向前上方揚竿,同時左手將錢墜送出,借助竿尖的彈力,飛向釣點。註意,動作要盡量柔和、自然,鉛墜和鉤餌飛行中盡量貼近水面,落水時也要輕柔。無風時拋竿很容易學會,有風時難度較大,要反複練習才能掌握。一般來說,能在風不是非常大的情況下,每次能把餌拋在直徑50厘米的範圍內,可以算比較準確了。當然拋竿也有諸多手法,都是在上述方法的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壓線——拋竿後,鉤餌徐徐下落,等漂要立起來時,將竿把兒擡高,竿尖往下往自己跟前壓、拉,使漂至竿梢之間的線全部沒入水中,然後再把竿向前推一點,放在竿架上,竿尖沒入水中一點。壓線主要用於釣底,如果有雜魚,最好在漂立起下沈快要到位時再壓,以避免雜魚中途截食;如果魚離底,可在漂將要立起時壓線,增加餌沈底前在水中的擺動時間,吸引離底的魚兒搶食,必要時還可以把鉛皮座上移,進一步延緩餌團沈底。釣浮一般不壓水線。

七、調漂。
調漂。這是臺釣中最複雜,也是花樣最多和爭議最多的環節。僅就調漂理論而言,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有:傳統臺釣理論、程寧的體系、何蔚藍的體系,近年來臺灣省運哥在我們老漁翁網站發了不少文章、答疑,闡述了他的調漂理念。上述四家的理論體系筆者都曾認真加以研究,我認為是各成體系,各有千秋,互為補充,並行不悖。但是,由於概念不統一(同樣一個詞,在不同的體系中,表達的意思有時是完全不同的)。加上各家著眼點、論述重點不同,造成理論體系框架的不同和風格的不同。所以乍一看,似有針鋒相對、觀點相反的地方,常常引起誤解,更給初學者帶來很多困惑。其實只要把他們每家的文章看多一些、全一些,會發現他們的本質是相同的,甚至基本觀點都是一致的。只不過有人更關註這方面,在這方面研究得更細更透;有人更關註那方面,在那方面分析得細致,提出的辦法簡潔有效……;在處理具體情況時,雖然思路不同、方法不同,但殊途同歸。筆者有時甚至認為他們是在用不同的語言解釋同一個道理,並無對錯之分。筆者建議,你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風格,選擇學習,把哪一家學好了,都可以成為垂釣高手,如果把幾家都學好了,你同時還是理論高手。但你可千萬不要學了這家就說那家不對、不全面、不實際,那樣只能說明你對別家理論領會的不夠深入,無端鬧出些矛盾,給方興未艾的理論探討造成負面影響。

我們留心一下大師們的文章和言論,他們都是努力解釋好自己的觀念、觀點,從不輕易評說說別人的觀念、觀點。

一般的入門教材,多先教“調四釣二”,雖然非常形而上學,但卻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調漂是一百個人會又一百零一種調法和說法的,垂釣時的情況千差萬別.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8-3 15:17 , Processed in 0.11768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