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275|回復: 0

[稗官野史] 慈禧的婦人邏輯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5-12-27 21:07: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賭徒突圍的模式中,不需要每次合作都以勝利為合作的最終目的,但是在大方向上,最終的結果卻是勝利。沒有必要每一次都贏,以「輸」為代價,換取更多的「贏」才是這種模式的關鍵所在。在一個非零和世界裡,在長期陷入的突圍模式中,他人的成功可以作為你成功的前提。需要提醒的是,關鍵一戰必須贏得勝利。野心家經常被人指責為惟恐天下不亂的人,其實對慈禧這樣的大野心家來說,這樣的指責還算是輕的,後來的事實證明。她不僅僅是惟恐天下不亂,而是惟恐天下不大亂。
  在十九世紀最後一年,無數無辜的中國人,家破人亡,痛哭無告,代替愚蠢的清政府,代替她承受列強的處罰。而她本人以年近古稀、老態龍鍾之軀,躲在西安「冥頑不靈如故,每天照樣快快樂樂地看戲」。一妾出身的慈禧,以偶然一次性行為生了男孩為契機,能夠統治中國47年之久,指責她何德何能只能說是對她變相的讚美。她對中國的傷害,遠甚於八國聯軍的掠奪,遠甚於義和團的暴行。總結地說,歷史不斷呈現一種現象,對國家民族前途憂心如焚的人,往往受到最大的痛苦。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初,清朝面臨內有太平天國運動,外有英法聯軍的入侵,社會異常動盪,民族危機沉重,清王朝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慈禧出身於一個潦倒的滿族之家,是滿洲鑲黃旗人,其家庭屬葉赫部,她小名蘭兒。她父親做安徽候補道,但官運不佳。他有個朋友叫吳棠,看到蘭兒相貌討人喜歡,應對聰明伶俐,夫婦商議,這孩子彷彿天生尤物,可能將來要成為貴人。從此經常給以接濟,凡孩子所需書籍筆墨費用,都酌情供應。從此蘭兒用心看書寫字,讀史吟詩、很有長進。父親死後,她奉母攜弟妹移居京城。咸豐20歲登帝位,選立鈕祜祿氏為皇后,並廣選秀女,補充宮娥。那時蘭兒正是青春年華,17歲。60名初選入宮的旗女,皇帝硃筆圈定28名,蘭兒中選。
  入宮後的蘭兒,先被派往皇后住處坤寧宮當差。她早早晚晚,操作勤懇,而且態度溫和,人緣很好,她以一個偶然的機會獲得咸豐帝的恩幸。因生長於南方,又有一副好嗓子,曼舞輕歌一些南曲,格外容易得到追求聲色之樂的皇帝的寵愛,被封為貴人。她擅於察顏觀色,有一套揣摩迎合的功夫,更懂得討好總監暗地關照,代她「運動」,因此設法見到了皇太后,不久晉封為「懿嬪」。生了小皇兒載淳後,晉級「懿妃」,咸豐6年,因奉旨回鄉探親,再加封為「懿貴妃」,等到兒子登基做了皇上,就名正言順地成為皇太后。
  按照封建宗法制度,嫡庶之分是很嚴格的。歷史上正后奪取庶出的兒子占為已有、親生母親遭廢黜甚至虐殺的事,不乏其例。在這方面蘭兒是幸運的,她碰到的對手鈕祜祿氏,雖比蘭兒還年輕兩歲,卻不擅長爭風吃醋那一套,是個心地善良的人。經不起蘭兒處心積慮、曲意奉承,又功夫到家、不露馬腳,皇后對蘭兒很是憐愛,甚至在風流皇帝坐前不時說她幾句好話。
  荒淫無度的咸豐到了承德避暑山莊後,肺癌病日漸沉重,貴妃趁機協同批閱奏本,對朝廷內的權力鬥爭動態漸漸摸得一清二楚。當時在朝中大臣中,咸豐表面上所倚重的是載垣和端華,而幕後的操縱者卻是肅順。他較有膽識,處理對外交涉主張強硬,力主打破常規、重用漢員的也是他;但因驕狂自大,結怨甚多。咸豐有三個親兄弟:五弟奕訢淙,玩世不恭;六弟奕訢訢,頗為能幹,但不受咸豐喜歡,逃離北京時把他留下善後,後來委派顧命大臣也沒他的份,自然他是八大臣的對頭,七弟奕訢譞雖然才力平庸,但地位重要,關係密切,因為他是慈禧的妹夫。當年她說動咸豐下旨指婚,把她的胞妹嫁給了他。這個裙帶關係為慈禧後來發動政變起了決定性作用,沒有這門親戚,處在深宮的貴妃怎麼能與外面的大臣通氣?
  1861年咸豐帝病死於熱河避暑山莊。臨死前,立六歲的兒子載淳為皇太子,繼承皇位,同時任命戶部尚書肅順、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等八大臣為贊襄政務王大臣,主持一切政務。咸豐帝還特意召見皇后和懿妃說:「天下不寧,朕雖去但心不安。載淳年幼,靠顧命大臣輔佐,有事你們找他們商量。」咸豐死後,肅順就開始主持政務。權力慾權強的慈禧太后不甘心權力落入肅順等人的手裡,為攫取最高統治權,慈禧太后野心勃勃,策劃發動奪權的政變與顧命八大臣展開了激烈的政爭。
  此時清朝廷主要分為三股政治勢力:其一是顧命八大臣勢力,即咸豐臨終時指定的輔助皇太子載淳治政的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其二是皇族勢力,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個親外勢力,就是以恭親王奕訢訢為首的皇室親王集團;其三是帝后勢力,也就是兩宮皇太后。這就使清朝政壇出現了錯綜複雜的局面。從咸豐斷氣之日起,三股勢力便開始了較量。這三股政治勢力的核心是同治皇帝,哪股政治勢力能夠同帝后勢力相結合,它就會增加勝利的可能性。
  兩股勢力要是想把政權奪取過來,那最好的辦法就是聯合起來。於是,奕訢、慈禧太后這兩股勢力很快勾結起來,並得到了外國侵略者的支持,企圖趁慈禧太后的兒子年幼,篡奪最高統治權。辛酉政變固然是統治中樞的權力之爭的主要原因,但是不同政治集團之間圍繞著治國方略的分歧和爭論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當然這場政變發生的原因還包括私人恩怨等。
  肅順等人與奕訢雖然在鎮壓國內農民起義的問題上立場一致,但在對外國侵略者的態度卻有所不同。奕訢與外國侵略者簽訂了《北京條約》,這議「和」的成功則加劇了彼此間的對立。面對數千年未有的大變局,載垣、端華、肅順為首的強硬派集團堅決主戰,以維護天朝上國的威嚴;奕訢、桂良、文祥為首的務實派集團則力主議和,爭取時間,變革自強。兩大集團在對外國侵略者的態度上矛盾,激化加速了宮廷政變的發生。
  辛酉政變的第一步妙棋應該是從慈禧爭取慈安開始。慈安作為一位德高望重的名正言順的原中宮皇后、當時的母后皇太后,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她是這場政變中決定成敗的關鍵性人物。這一點機敏而工於心計的慈禧比誰都清楚。慈禧更清楚自己是靠「母以子貴」才登上皇太后寶座的,養心殿東暖閣太后垂簾聽政處聲望、資歷、影響力遠遜於慈安。如果不將慈安爭取過來,奪權、垂簾聽政的目的就達不到。慈禧憑其如簧之舌,終於將慈安拉到了自己這一邊。反過來,如果慈安旗幟鮮明地堅定擁護咸豐帝的遺命,毫無保留地支持並站在八大臣一邊,辛酉政變也許就不會發生,那歷史就要重寫了!慈禧把慈安爭取過來,從而有利於促進在慈禧的太后封號、有無干預朝政權、是否垂簾聽政、辛酉政變等問題上較量的勝利。
  在咸豐皇帝駕崩13天,奕訢和英國侵略者密謀後,借弔喪的名義趕到熱河,和慈禧、慈安密議。奕訢在熱河滯留6天,盡量在肅順等面前表現出平和的姿態,麻痺了顧命大臣。議定之後,奕訢先行回京佈置一切。奕訢、慈禧太后勢力集團開始籠絡掌握實際的軍事權力的人物。奕訢回到北京後,就進一步爭取了京師衛戍的軍權,完全控制了北京周圍的軍隊。可以說在這種情況下,奕訢、慈禧太后勢力集團已經為發動政變作好了軍事上的準備。
  載淳生母、野心勃勃的慈禧太后那拉氏不甘心受人擺佈,企圖傚法古人,垂簾聽政。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還先讓人建議,由她「垂簾聽政」,實際上是由她掌握實權,權理朝政。一些朝臣也想藉機撈取政治資本,以奏折向皇太后請安,表示對垂簾之議的支持。朝臣上奏折奏折建議兩宮太后「垂簾聽政」,這實質上是政變的前奏。
  為了試探,肅順這邊向慈禧、慈安提出,辭掉他們管理兵權的職位,建議改派他人。肅順等人萬萬沒料到,慈禧、慈安抓住這個時機,順水推舟,竟解除了他們所掌握的兵權。這無疑是肅順等顧命大臣犯的一個重要的錯誤,不僅沒有及時撲滅了爭權奪勢的勢頭,還沒有及時作出防止措施,反而增加了敵對勢力的籌碼,為後日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兩宮皇太后在咸豐靈柩啟駕之後,只陪了靈駕一天。為了能在顧命大臣之前趕回北京,就以皇帝年齡小、兩太后為年輕婦道人家為借口,提前回京。這是慈禧太后那拉氏的一個謀略,故意讓肅順負責護送咸豐靈柩。這樣兩宮太后和同治等人間道疾行,比靈駕提前4天到京。並且慈禧讓載垣、端華等七人也陪著兩位太后和皇上回京。這樣就把載垣、端華等七人和肅順分開,以便各個擊破。在靈駕沒有回來之前,奕訢、慈禧太后等勢力充分利用這時間,為他們發動政變作好進一步的準備。此時顧命大臣已經沒有太多能力挽回失敗的局勢了。
  在兩位太后和皇上回京的第二天,奕訢、慈禧太后勢力集團就發動政變。同治與兩宮皇太后,宣佈解除了肅順等人的職務,當場逮捕了載垣、端華;並派人去路上逮捕肅順。輔政八大臣或被處決,或被罷黜;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就慈禧對政敵的處理來說,表現得相當明智。在查抄肅順家產中發現的賬目、書信時,發現這涉及許多中央和地方官員,一一查辦,勢必株連甚眾。為此慈禧諭令議政王、軍機大臣,將此次查抄肅順家產內賬目、書信,「即在軍機處公所公同監視焚燬,毋庸呈覽。」慈禧等人在處理政敵上的處理,對鞏固政變後的政權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辛酉政變之後,內有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外有議政王奕訢主政。慈禧太后取得了最高權力。由於慈安太后鈕祜祿氏性情「和易少思慮」,不願多問朝政,朝廷大權遂落入那拉氏一人之手,從此直到光緒三十四年去世,她掌握清朝最高權力長達四十七年。這次晚清政治舞台上動人心魄的權力爭鬥,因載淳登極後擬定年號為祺祥(後改同治),故史稱「祺祥政變」;這年為農曆辛酉年,又稱「辛酉政變」,因政變地點發生在北京,又稱為「北京政變」。
  慈禧利用辛酉政變改變了她的一生。如果說辛酉政變是為了大清的一脈相承不使大權旁落,那麼在同治帝死後的繼承人的選擇上就完全地說明了問題。當時按照大清傳位的規定:子承父位或者弟承兄位。根據這種繼承的方法有6個最為合適的人選奕忻、溥倫、溥侃、載讖、載瀅、載湉。她絕不會選擇奕忻,這樣會大權旁落,因為那時就沒有垂簾聽政的必要了,同樣也不會選擇奕忻的孩子載讖、載瀅,奕訢太精明了,那就無法使自己大權在握,奕訢會指導自己的兒子擺脫慈禧的控制,溥倫、溥侃也不可能被選擇,原因也同樣簡單,那時自己就是太皇太后,太皇太后是不可以垂簾聽政的。所以最後她選擇了載湉,就在自己兒子死後的幾個小時裡她不僅平靜了心中對兒子死亡的痛苦,也決定了清朝的第十一個皇帝。
  當然我們也不能抹殺了慈禧在處理國政上的能力她大膽使用漢人,重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胡林翼等官員;她平定了太平天國,使大量有才能的漢人進入封疆大臣的行列;她主張對洋人採取強硬態度;她堅決反對咸豐皇帝北逃熱河;光緒26年,八國聯軍兵臨城下,她鼓勵光緒皇帝大膽對聯軍宣戰;她強調女人的獨立精神,認為女人應該讀書識字,女人應該有自己的生活空間… …閻崇年同樣這麼認為,「她重用了幾個對江山社稷舉足輕重的漢人,為國家積聚新的政治力量。她還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滿漢之間的矛盾。中國歷史上第一批出國留學的幼童,也是在慈禧的支持下促成的。」
  從這裡有一個問題很值得我們討論:如果沒有慈禧,清朝會怎麼樣?其實這個問題專家學者對此都進行了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一句很經典的話「歷史就是歷史,如果可以猜測就不再是歷史」。歷史是不能夠說「如果」的。清朝最終覆亡,可以說是多因一果,責任並不完全歸咎於慈禧,如果當時讓同治或光緒來執政,也未必就能改變清王朝的狀況,也許中國衰落得會更厲害。畢竟慈禧還是善於用人的,也能籠絡一批人才,起碼能夠維持國家機器的基本運轉。「清太祖努爾哈赤當年既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種子,也埋下了光宣哀世的基因。那些基因不停變化發展,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清朝滅亡。」閻崇年語重心長地說。
  從另一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到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裡」她的生活也同樣充斥著痛苦。在中國的傳統中「少年喪父、中年喪夫、老年喪子」是人生中最不幸的事,而這一切都在慈禧的身上上演。丈夫咸豐皇帝、兒子同治皇帝、侄子光緒皇帝無一不讓操心掛念。但這一切她都獨自承受了。慈禧覺得自己並不快樂,而這些不快樂也不能對別人說。到了晚年,也許是壓抑得太久,她開始跟一些她認為親近的人嘮叨自己的過去,也慨歎自己的命運。在《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中的曾孫葉赫那拉.根正的描寫:「老太后名義上是當了皇太后,實際上是二十六七歲就開始守寡,雖然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可是孤孤單單的,守在身邊的是一群不懂事的丫頭,伺候自己的是一群又奸又滑的太監。那群太監,吃飽了飯沒事幹,整天在憋壞主意,揣摩上頭的心理,拍你、捧你,最後的結果,誰也不是真心。雖然她明明知道是這樣,可是又非用他們不可,這不是受罪是什麼?」無論這是真是假,都折射出了其實慈禧有感性的一面,她是孤獨的,她也需要別人對她的安慰,她也擁有和她表面所不同的細膩的一面。
  有人這樣形容過她:少數幾個見過這位太后的人將她敘述為一位身板挺直、面目秀麗的高個子女性。她長著一雙鷹眼,有著明顯的韃靼人特徵。她態度高貴而傲慢,嗓音中帶有不可動搖的絕對權威,還有威嚴。在她內心的另一面又是怎樣的呢,我們無法瞭解。從16歲入宮獲封懿貴人到26歲成為皇太后開始守寡,74歲離開人世。從鴉片戰爭之後到辛亥革命之前,整個中國近代史都與慈禧有關。她帶給了人許多困惑,許多驚訝。一個精緻的女人,一個富於個性的女人,一個無所畏懼的女人;一個大膽的女人,一個不顧後果的女人,一個敗家亡國的女人。要完全瞭解她,揭開所有的疑惑,我們還要更多的探索與研究。
  有人也許會以清王朝的覆滅,清末的腐敗,清末的喪權辱國來指責慈禧,但是,稍有歷史常識的誰也應該想到清朝的覆滅絕不是慈禧個人所能控制和把握的,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清朝統治的根本體制無法適應當時歷史和社會發展的必然。不從根本上推翻封建體制,慈禧個人無法駕馭清王朝的顛覆,換作任何另一個人也都無法讓那段歷史在穩固清王朝統治的前提下能夠輝煌!
  僅僅從慈禧初掌大權的幾個動作,我們都應該對這個女人的膽識報以驚服。一是為了懲治官吏的貪污腐敗、賄賂成風,敢於力排眾議,大膽施政。精通政治的慈禧深知「文官貪污腐化,武官貪生怕死」是國滅的毒瘤,因此在懲治文官的過程中借助兵部侍郎慶英一事,懲治大批貪污受賄的官員;是否株殺一品大員武官何桂清曾經在清朝廷掀起了一股狂飆,但慈禧最後力排眾議,堅決要殺。處置貪污受賄的兵部侍郎慶英,又殺了玩忽職守的何桂清,整飭了吏治,使綱紀為之肅然。二是嚴格官員考核,不走過場。所謂「求治國方略不難,求治國賢才不易」。在此過程中,慈禧破格任用人才,採取種種有效的措施嚴格各級官員考核,並破例對真正有政績的漢族官員得以和滿族官員同等獎勵。三是打破歷代為保滿人統治地位的常規,對滿人而言是冒著極大風險,並震驚滿族重臣,大膽任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大批漢人到重要的軍政位置支撐搖搖欲墜的江山。
  雖然,慈禧的行為在一定的時期穩固了清王朝的江山而阻礙了歷史發展的進程,但是僅僅作為一個在政治上施展手腳的統治集團的掌權者,慈禧是一個大有作為的人。需要強調的是,在博弈中懂得進退,在進退中,雙方均衡並不是最好的結果,均衡可以看作是一種「穩定」的結果,每一個回合雙方都不知道對手要採取什麼行動,但是所有的行動都應該預先設想。所有的賭徒只想著贏,只想著如何才能一本萬利,所以他們都不惜血本,因為最後換來的只有兩種進退情況,一種是退血本無歸,一種是進飛黃騰達,面對著50%的誘惑,許許多多的人願意嘗試,這正是賭徒與生俱來的本性,也是賭徒的博弈。
  用經濟眼光考察賭徒的行為,不難發現,賭徒的投機行為其成功率幾乎是和自己所期望的投入與收益的比值是相當的。簡單地說,一個賭徒想投入1元錢,而得到100萬的回報,那麼他的收益幾率就是100萬分之1。100萬分之1在常人眼裡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是在賭徒的眼裡,只要機會不是0,那麼就值得放手一搏,不顧性命。從風險的性質出發,詐騙、打劫、博彩都可以算作一種賭博。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7-22 03:12 , Processed in 0.15705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