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332|回復: 0

[稗官野史] 1949年春節前的「太平輪」沈沒事件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5-12-29 01:37: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解放戰爭後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後發起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解放了東北、華北大片土地,國民黨政府南遷廣州,最終退到臺灣。一些軍政官員、商界大佬、社會名流便攜家帶口,準備搭船逃往臺灣。
  說起「太平輪」,還有一番複雜的來龍去脈:1946年,當時的輪船招商局(性質是國有企業)從美國打包購買了19艘大遊輪,每艘17萬美元,還附帶送貨上門,大舉殺進航運業。一夜之間,上海灘就出現了大大小小的航運企業好幾十家,就連湯恩伯、杜月笙等也插上一腳。「中聯輪船公司」靠著與陳儀及輪船招商局總經理徐學禹(徐錫麟之侄)的浙江同鄉情誼,得到了「太平輪」、「華聯輪」等3條船,做起了航運生意。「中聯公司」的後臺老闆是周曹裔、龔聖治、蔡天鐸、馬世燧和周慶雲5個浙江寧波老鄉,其中一個股東蔡天鐸,就是臺灣電視節目《康熙來了》、《今天不讀書》、《愛的故事》的著名主持人蔡康永的父親。
  1920年下水的「太平輪」,原是美軍的一艘軍備運輸船,載重量為2050噸。在美軍使用期間,船身已經被改裝得輕巧單薄。1948年7月14日開始,由「中聯公司」以每月7000美元的租金向太平洋船塢公司租用,往返於上海和臺灣基隆之間。在「太平輪」運行初期,主要是運送往返上海與臺灣基隆的公務人員、眷屬、商人、遊客等。在1948年9月28日至10月26日之間,「太平輪」還臨時為國民黨軍隊徵用,在遼沈戰役中作為補給船,運送過國民黨軍人和傷病員,還有食品、武器、彈藥等。
  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太平輪」又成為一艘「逃難船」,至1949年1月27日最後一班,「太平輪」共行駛了35個航班,運送上萬人員,還有槍炮彈藥、坦克車和黃金、珠寶、文物等。可以說,由於承載了那段歷史聚合在一起太多不堪重負的東西,最終使得「太平輪」不太平,迎來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大海難。
  當時上海有多家航運公司都有船開往基隆,但臨近春節,其他船都不開了,「太平輪」成了春節前開往基隆的最後一班船。「太平輪」出事前的最後一趟航行原定的開航時間是1949年1月26日。因為1月29日就是大年初一,去的人想到臺灣過除夕之夜,船員也想早一點趕回來與家人團聚。輪船開往基隆一趟大致需要兩天三夜60個小時,如果1月26日起航尚可在年前抵臺過除夕,所以有些人早早買了26日的船票。
  「太平輪」一共設有一、二、三等船艙,分設在船體的三層,實際座位只有508個,所以有姓名等基本登記的乘客也只有508位。許多乘客在1月26日就拿著船票,帶著家人或行李來到上海外灘的碼頭,準備登上「太平輪」。然而,船方卻不讓乘客上船,只是告知:「本輪因故延期至1月27日上午起航,請乘客改日再登船。」
  延期開船的原因有三個方面:
  一是因為這趟船是春節前上海開往基隆的最後一班船,想搭乘的人很多,因核定的船票已經賣完,於是有的人就找門路、托關係,甚至拿出金條以高於原票價數倍甚至十多倍的價格,以求購到一張船票。而有些人則由於地位高、名氣大,通過托關係或找門路就直接上船,使船上的乘客加上船員猛增至近千人(其中有票乘客508人,船員124名,無票者約300多人)之多。人一多拖拉的時間就長,船方一時難以安排艙位和開船時間。
  二是「太平輪」不僅要拉人,還要運貨。「中聯公司」的運輸合同上記錄的東西除了《東南日報》的100多噸貨外,還有中央銀行秘書處等單位的重要卷宗、文卷及賬冊231箱,業務局賬冊525箱,上海各金融機構的保險冊、信用狀、報表等1317箱,甚至還包括一輛陳果夫的別克轎車。而那些跟客人隨行的貨,也是門類眾多,數量不少。如有往來商行為臺北迪化街商舖準備的南北貨和中藥材,有鐵絲、洋釘、小五金,還有北京榮寶齋的玉器、書畫、珠寶等,都要一件件裝上船。
  三是有些船員也不願意在春節期間出海,因為這樣他們與家人無法團聚,他們要求過了春節再開船,怠工了幾個小時。
  時間延遲到1949年1月27日下午兩點,由於各方面情況複雜,溝通非常不便,等協調得差不多了,已經到了傍晚。看看人都上船了,貨也裝好了,但此時「太平輪」船艙的水位線已經很低,船上甲板已與碼頭齊平,人可以直接爬上船甲板。主要的原因不僅是人多,而且有一批鋼筋大大超重了,當鋼筋裝了150噸時,船的載重量就已超過了。因此船長要求停裝,但因船運公司此前已收了600噸的運費,只好硬著頭皮裝上去。結果使輪船累計載重量高達2700多噸,足足超載了650多噸。
  直到傍晚6時一刻左右,「太平輪」才吊起鐵錨,徐徐離開碼頭,沿著黃浦江向吳淞口方向駛去。當時天色已漸漸轉暗,但「太平輪」船長既不讓開燈,也沒有鳴笛。因為自解放軍逼近長江時,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1月5日就發佈了《關於在戒嚴期間的水上宵禁令》:每天下午6點到次日早晨6點不準在海面航行。「太平輪」在晚上6點多鐘開船,已屬違反「宵禁令」了。如果又開燈、又鳴笛,大搖大擺地往前開,說不定就要被水警攔下來,輕則罰款,重則扣船不讓走了,所以只好不聲不響、偷偷摸摸地往前走。
  「太平輪」還算順利地出了吳淞口,就到東海的海面上了。船長下令開足馬力,加快航速向浙江舟山方向駛去。當晚正是春節前,輪船裏準備了許多年貨,有酒有魚肉有水果,供乘客買和船員們享用。沒想到船員們幾杯酒下肚,有些人就神魂顛倒了,有的人擅自脫離工作崗位,還有的人躲到角落裏打起了瞌睡。
  災難正一步步地向「太平輪」逼近,而船艙中的乘客也沒有覺察到什麼,有的甚至還沈浸在歡樂之中,但這種歡樂很快就要結束了。時針指向1月27日夜11時45分,當「太平輪」行駛到舟山群島附近洋面時,在抵該海域的白節山(此山是座僅有0.5平方公里的小島,最高海拔120.7米,並建有燈塔,因山上盛產中藥白朮而得名)附近時,雖然海面上無霧無風、浪也不大,但「太平輪」竟鬼使神差般地與由基隆載貨來滬的「建元輪」相遇,在雙方沒有亮「應急燈」和鳴「警示笛」的情況下,突然「轟」的一聲發生激烈互撞。
  「建元輪」屬於益祥輪船公司,1919年由挪威廠家建造,是中新紗廠總經理榮鴻元買來用以做運輸生意的,一直往返基隆上海運輸物資。就在剎那間,載著2700噸煤炭、木材的「建元輪」被「太平輪」呈丁字形攔腰撞進一個大窟窿,海水「嘩」地向船艙內倒灌。「建元輪」被撞後,船員們紛紛跳水向「太平輪」求救,由於是載重船下沈很快,「建元輪」不到一刻鐘船就全部沈沒了,船上有72名船員被海水溺斃,只有一位三副和一名炊事員被救至「太平輪」上。
  「太平輪」本是有搶救事故的條件和機會的,在事故發生後,附近有艘「盛京輪」曾收到「建元輪」發出的求救信號,並詢問「太平輪」是否需要救援?但事發後回到駕駛艙的「太平輪」船長的回復是「沒事了」。「盛京輪」便開走了,等於錯失了一個機遇。特別是「太平輪」上掛有10多艘救生艇,本來放下來可自救數百名乘客。也許是大家心裏慌了,竟沒有一艘被船員或乘客放下。在前艙沈沒後10分鐘,船的左側也開始下沈。當時救生艇上擠滿了想逃生的乘客和船員,但卻沒人想到割斷繩子… …
  不想,「太平輪」急解救生艇不成,船長發覺艙內也已經進水,便以全速向附近一個小島駛去,但此時船身已漸向右側傾斜,船速也越來越慢。更要命的是船上突然發出「轟」的一聲巨響,原來是鍋爐發生了爆炸,有的人被氣浪衝進海裏,也有的人趕緊跳海逃命,但絕大多數落水者均因當時天寒而凍死或溺斃。
  最後的結果是,在「建元輪」沈沒45分鐘後,「太平輪」也於1月28日0時30分跟著沈沒了。海難發生後不久,一艘名為「華爾蒙哥號」的澳大利亞軍艦剛好路過此海域,他們見狀立即投入救災,並救起35名(30男5女,30名男性中包括2名「建元輪」船員)乘客,但有一位女性因體力不支死亡。1月28日淩晨3時許,由海岸電臺轉發了「太平輪」出事前發出的最後呼救,但時值戒嚴期間,「中聯公司」只好延遲至早上5時後才進行營救探查工作,他們向軍方借用一艘登陸艇,於1月28日上午駛往出事海域;當天下午1時30分,公司又向「中央航空公司」租用飛機一架,派員飛至出事地點,但因水深浪急,登陸艇在白節山燈塔附近四處兜查達5小時之久無果,包機也在該處上空低飛觀察2個多小時,只見海面上有一層黑色燃油漂浮水面,毫無遇難者跡象,只得返回上海。
  最後官方發佈這次海難事故的獲救人數是36人,有932人遇難,損失極為慘重。「太平輪」沈沒的事件發生後,在亞洲甚至在世界航運界都是一個大事件,讓很多有關的人與無關的人都感到很痛心。對這起讓世人震驚的大災難,許多媒體都作了報道和評論。其中《大公報》在《輪船失事原因》一文中分析:造成此次災難的原因首先是抗戰勝利後輪船大量增加,船員素質低下,僅持準考證就可駕船;其次船運公司不註重救生設備,「中聯公司」的華聯輪10條救生艇有9條漏水… …
  浙江《東南日報》在《太平輪事件的社會因素》社論中更是認為:「這次事件的原因很多,第一是不負責,無紀律。在現今社會上早已成了風氣,一般心理上說人命如兒戲是一個基本原因… …社會的缺乏進步與沒有秩序皆由於此,於是貪汙、昏聵、敷衍、草率、淩亂、暴戾之氣,攪成了一團,太平、建元二輪的駕駛人員只要有一方面能夠兢兢業業,就不致造成如此巨禍… …第二、概自通貨膨脹後加政治腐敗以來,狡黠之徒無不以事業為工具,以欺詐為手段,以投機為目的,只要結納官場,負緣金融之門,便可有業皆企,無機不投… …他們只具有一種目的,便是怎樣才能賺得更多的錢。就說歷來肇禍的輪船公司吧,哪一家不是由於乘客逐額,超載過多、設備簡陋、人員氾濫、管理腐敗所致… …」
  事故發生後,遇難者家屬們分別在上海和臺灣地方法院起訴「中聯公司」,向船方要求賠償。1949年4月5日,臺北地方法院開審「太平輪」沈沒案,「中聯公司」總經理周曹裔到臺灣後,提出以公司所屬的「華聯輪」向臺灣銀行抵押現金120萬新臺幣,作為償債的抵押品,後該公司將所屬的「安聯輪」也向銀行抵押了30萬現金,作為支付「太平輪」事件賠款。但賠償實際執行起來非常困難,當時幣值很亂,物價飛漲,有的人為保險起見,幹脆拿到80擔白米,也有的遇難者家屬僅拿到四五美元。由於時局混亂,還有許多人甚至連一分錢賠償金也沒拿到。
  1949年4月6日,上海地方法院開審「太平輪」沈沒一案。原告有416人,他們在法庭上要求給每位遇難者賠償3500萬元,並盡快打撈死難屍體。法庭初步查明:這是一起責任事故,首先是船方為了賺錢,嚴重超載。其次是據有關人員出庭作證:事發前「太平輪」船長不在駕駛艙內,負責開船的大副和二副喝酒賭錢,把掌舵重任交給三副。然而在事發時,三副因尿急到衛生間方便去了,沒在駕駛室裏。「太平輪」當時處在「無人駕駛自由行」狀態,從船長到大副、二副、三副,沒有一個人在現場掌舵,才導致直接撞向迎面開過來的「建元輪」。
  而「建元輪」也有駕駛人員工作責任心不強,脫離工作崗位;為趕時間抄小道走,遇到險情處理不及時等一些直接的責任。當然還有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發佈的「水上宵禁令」,讓兩船都摸黑行駛,甚至連輪船桅桿上的信號燈都沒有亮,這也是間接重要的責任。面對這麼大的賠償數目,「中聯公司」根本無力賠償。另外,「中聯公司」投保的兩家保險公司華泰和鴻福,事發後都宣佈倒閉,更是讓法庭無可奈何。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後,國民黨政府在上海的法庭不復存在;當時解放戰爭還沒結束,南遷的國民黨政府根本無力與中共方面溝通,「太平輪」沈沒一案審理便停止了,所有證詞、文件後來多數保存在上海檔案館;臺灣地方法庭則保存著臺灣方面訴訟文件和賠償紀錄。
  那兩艘被扣押的「中聯公司」所屬、由澳大利亞製造的輪船則被鐵鏈鎖在海港上,天長日久銹跡斑斑變成了兩堆廢鐵。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7-22 03:09 , Processed in 0.16814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