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66|回復: 0

[認識疾病] 異位性皮膚炎 患常見風熱、溼熱、脾虛溼盛、血虛風燥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7-12-29 11:17: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異位性皮膚炎 患常見風熱、溼熱、脾虛溼盛、血虛風燥

異位性皮膚炎發病後可能會反覆發作。執業中醫師盧彥芝表示,傳統中醫認為,異位性皮膚炎發病之後,患者常見風熱、溼熱、脾虛溼盛、血虛風燥,除了內治之外,還可配合外治法,比如中藥外敷、針灸療法,有助減少病情反覆發作。

異位性指的是發生過敏病症傾向,皮膚炎指的是發病後皮膚產生紅腫、乾癢等症狀。盧醫師指出,倘若是風熱,主要以皮膚紅疹為主,泛發全身、劇烈搔癢、常抓破皮出血、滲出液不多、舌紅、苔薄白或薄黃,治宜涼血袪風,適合使用荊芥、防風、蟬脫、生地、木通、苦參、知母、黃芩、金銀花、生石膏、牛蒡子等。

盧彥芝醫師指出,倘若是溼熱,主要以皮膚紅斑水瘡,滲出液淋漓,或有糜爛結痂為主,發病後奇癢難忍或癢痛兼作,伴隨小便短赤、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膩,治宜清熱利溼,適合用黃柏、黃芩、山梔、茯苓、滑石、蒲公英、金銀花、地膚子、夏枯草、紫花地丁、生薏苡仁等。

脾虛溼盛主要以皮損色暗不鮮,皮膚表面水泡、滲液為主,伴隨大便溏薄、疲倦、胃腸脹氣、舌淡、苔薄白或膩,治宜健脾除溼,適合用黨參、白朮、茯苓、蒼朮、豬苓、陳皮、厚朴、木香、白蘚皮、薏苡仁等。

若是血虛風燥,主要以皮損乾燥粗糙脫屑,搔癢劇烈,色素沉著或苔蘚樣為主,伴隨舌淡、苔薄,治宜養血袪風,適合用當歸、川芎、生地、赤芍、白蒺藜、薏苡仁等。

中藥外敷常用具有收斂除溼、止癢、清熱消腫、抑菌止痛、養血潤膚之類作用的中藥材,比如蒲公英、黃連、黃柏、青黛、紫花地丁、金銀花、連翹、牡丹皮、紫草、馬齒莧、薄荷、冰片、苦參、蛇床子、土茯苓、白蘚皮等。

針灸穴道常取大椎、風市、曲池、血海、三陰交,其中,大椎穴有助清熱解表,能治熱盛煩嘔,風市穴為足少陽膽經,主治全身搔癢,曲池穴有助清熱、燥溼、除癢,血海穴為氣血歸聚之海,有助健脾化溼、調經統血,三陰交穴助健脾利溼、兼調肝腎。       

台灣新生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5-17 22:27 , Processed in 0.20141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