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77|回復: 0

[稗官野史] 真實秋香年長唐伯虎20多歲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5-29 04:01: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提起唐伯虎,人們眼前多會浮現出民間傳說和影視作品中演繹的形象:才華橫溢,風流倜儻,浪漫非凡。特別是他「三笑點秋香」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成為市井美談。歷史上的唐伯虎真是這樣一個「風流才子」嗎?他果真因為美麗的秋香回眸「一笑」,就賣身為僮,「點」了秋香嗎?這實在是一個饒有趣味的話題。
  唐伯虎(1470~1523),生於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故名唐寅。寅屬虎,故字伯虎,號子畏,是中國繪畫史上傑出的畫家和文學家。其父唐廣德是蘇州小商,母丘氏。唐伯虎自幼天資聰敏,過目成誦,熟讀四書五經,博覽《史記》、《昭明文選》等典籍,閑暇時也學畫山水花鳥,曾與文徵明一起拜吳門畫派創始人沈周為師。
  十六歲時,唐伯虎在秀才考試中獲第一名,轟動了整個蘇州城。因才華出眾,他與祝枝山、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亦稱「江南四大才子」。
  十九歲時,唐伯虎娶當地女子徐氏為妻,兩人感情甚洽。
  二十五歲那年,唐伯虎家中遭遇特大變故,父、母、妻、子、妹相繼去世。這使他深感禍福無端,死生無常,意志一度消沈。後在好友祝枝山、文徵明等人的鼓勵下,重拾古文,發憤苦讀。
  二十九歲時,他參加應天府鄉試,名列榜首,一時之間,「解元公唐伯虎」之名,傳遍了南京城。第二年,躊躇滿誌的唐伯虎進京會試,與江陰舉人徐經同行,正所謂「一朝欣得意,聯步上京華」。徐經富甲江南,入京後,以錢財賄賂會試主考官程敏政的家僮,得到了試題,並且在開考前請唐伯虎幫他寫好了文章。不久事情敗露,程敏政遭到彈劾,徐經、唐伯虎也以「科場舞弊」為由鋃鐺入獄。
  徐經家財萬貫,大灑銀兩,自然得到了牢頭獄霸的照應;沒錢無勢的唐伯虎卻是吃了不少苦頭。他在給好友文徵明的信中,淋漓盡致地傾訴了他的痛苦與屈辱。經過一年多的審訊,因查無實據,案情不了了之。《明史·程敏政傳》云:「或言敏政之獄,傅瀚欲奪其位,令昶奏之,事秘,莫能明也。」但程敏政因此而致仕(退休),唐伯虎則被黜放到浙江偏遠之地為吏。
  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唐伯虎心灰意冷。他恥於為小吏,又沒臉面回家,便開始遊山玩水,放浪形骸,遍歷浙、皖、湘、鄂、閩、贛等省,第二年才返回蘇州。因家境清貧,續絃何氏也離他而去。他住在吳趨坊巷口臨街的一座小樓中,以丹青自娛,靠賣文鬻畫為生。弘治十八年(1505),三十六歲的唐寅續娶沈九娘為妻,隨後在蘇州金閶門外桃花塢築屋,命名為「桃花庵」(遺址在今桃花塢大街),過著清貧閑適的生活。
  明正德九年(1514),唐伯虎被明宗室寧王以重金禮聘到南昌,但他發現寧王心懷異誌,便急流勇退。他佯裝瘋癲,脫身回歸故里,後來寧王起兵反叛朝廷被平定,唐伯虎因而逃脫了殺身之禍。從此他思想漸趨消沈,轉而信佛,認為人生正如佛經所示: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亦如電,遂自號「六如居士」。
  由於仕途無望,名氣逐漸低落,畫賣不出去,唐伯虎晚年生活拮据,他在《與文徵明書》中寫道:「反視室中,瓶甌破缺,衣履之外,靡有長物。」嘉靖二年(1523),唐伯虎貧病交加,在桃花庵溘然長逝,年僅五十四歲。儘管唐伯虎之詩、之書、之畫堪稱「三絕」,但最為後人所知的還是他「點秋香」的故事。
  據現代著名學者趙景深在《三笑姻緣的演變》中考證,該故事起源於元代戲曲和明人筆記,其中王同軌《耳談》的記述,與「唐伯虎點秋香」情節基本吻合,但主人公卻不是唐伯虎。其大意說,蘇州才子陳元超,性格放蕩不羈。一次,他和友人遊覽虎丘,與秋香不期而遇,秋香對陳公子燦然一笑。陳公子訪得秋香蹤跡後,便喬裝打扮,到那官宦人家做了公子的伴讀書僮。不久陳元超覺得時機已到,因為他發現公子已經離不開他了,便謊稱要回家覓女娶親。老爺說,府上有這麼多婢女,你隨便挑。於是陳公子便如願以償地點了秋香。
  唐伯虎也有一段僅只「一笑」的故事,見於朱季美的筆記《桐下聽然》。其大意說:華學士鴻山泊舟吳門,見鄰舟一人自酌自飲,科頭,時時拍案叫罵,問之,原來是唐伯虎。華學士肅整衣冠過謁,子畏科頭相對,談謔甚洽,對飲而醉,「當談笑之際,華家小姬隔簾窺之而笑。子畏作《嬌女篇》貽鴻山,鴻山作《中酒歌》答之」。
  只有隔簾一笑,也有詩,酒,卻沒有姻緣。後來《蕉窗雜錄》、《涇林雜記》等書把它編成有頭有尾的故事,唐伯虎開始賣身為奴、追求秋香了。到明朝末年小說家馮夢龍的《唐解元一笑姻緣》,「點秋香」故事基本定型。
  那麼在歷史上到底有沒有秋香這個人呢?有。據現代學者孟森考證秋香姓林,名奴兒,又名金蘭,秋香則是她的藝名。她本來出身於官宦人家,自幼聰明伶俐,熟讀詩書,且酷愛書畫,由於父母雙亡,淪落至金陵為妓。秋香美貌聰慧,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因此在聲色場中艷冠一時。秋香確實被人點過,但肯定不是唐伯虎,因為據孟先生考證,秋香比唐伯虎大二十歲。而且,秋香很早就脫籍從良了,有老相好的想和她再敘舊情,她畫柳於扇,題詩婉拒。
  把秋香比做薛濤,可見她也是個「女中才子」。她的畫在當時就很有名氣。明《畫史》記載:「秋香學畫於史廷直、王元父二人,筆最清潤。」《金陵瑣事》中還記載了秋香曾向沈周學畫。沈周是明代著名畫家,也是唐伯虎的、文徵明的繪畫老師。他在《臨江仙·題林奴兒(即秋香)山水畫》中寫道:「舞韻歌聲都折起,丹青留下芳名。」可見秋香走出風月場後,曾以繪畫聞名於當時。
  至於那位華太師,也是有的。他是無錫人華察。據《明史》記載,他字子潛,號鴻山,生於公元1497年,卒於1574年,嘉靖五年(1526)二甲十三名進士。他比唐伯虎小二十七歲。他中進士時,唐伯虎已經去世三年。等到他拜大學士入閣,後來告老回鄉時,唐伯虎的棺木早已朽腐了。
  發生在唐伯虎身上的第二樁公案是,他是否自稱為「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此說出自明閻秀卿的《吳郡二科志》。該書記載唐寅進京會試蒙不白之冤後開始浪跡江湖,曾意氣風發地說:「『大丈夫雖不成名,要當慷慨,何乃效楚囚?』因圖其石曰:『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對唐伯虎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之說,許多人提出了異議。理由是:
  其一,有關唐伯虎的風流浪漫故事,基本上都是虛構的。比如秋香大唐伯虎二十歲,華太師小唐伯虎二十七歲,這是一個「喬太守亂點鴛鴦譜」的故事,與唐伯虎的真實生活無關。又如他的第三個妻子名叫沈九娘,古代女子常以「某娘」取名,怒沉百寶箱的有「杜十娘」,趙匡胤千里相送的有「趙京娘」,沈九娘很可能是她爹媽的第九個孩子,但好事之徒卻把她附會成唐伯虎的第九個妻子,於是便有了「九美圖」之說。一夫「九美」,能不風流嗎?
  其二,閻秀卿雖為明代人,但史料中沒發現他同唐伯虎有任何交往。因此他對唐伯虎的記述沒有太大的可靠性。而且從現存的「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篆文印章來看,朱底白文,約五點五厘米見方,與唐伯虎所作畫幅、印章相比,顯得過大。特別是印章邊款中既有「桃花庵主屬戎青刻」的字樣,又有文徵明的「題六如居士詩」四首,還有清代金石家汪啟淑,畫家巢林、西唐等人讚辭、題識,有故弄玄虛之嫌,顯然是民間好事者的偽作。
  其三,唐伯虎是性情中人,雖是玩世不恭,恃才傲世,但決不會傷害朋友。如果他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那將置同為「江南四大才子」的祝枝山、文徵明等人於何地?特別是祝枝山,年長唐伯虎十歲,才情不在唐伯虎之下,其風流怪誕甚或過之。更重要的是,唐伯虎幾度消沉,祝枝山、文徵明都是他的精神支柱,使他在沉淪中奮起;唐伯虎經濟拮据時,祝枝山、文徵明都曾給他無私的援助。站在這樣有恩有愛的朋友面前,他能、他敢自稱為「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嗎?
  其四,考唐伯虎生活最如意的時期,不過是他十六歲高中秀才之後的幾年。那時他還小,父母在堂,夫婦恩愛,功名還未成就,既不敢高標傲世,也不能風月無邊。二十五歲時,父、母、妻、兒、妹相繼去世,他一度消沉;二十九歲「秋闈」中解元是他生活的頂峰,但時日苦短,接連要趕到北京參加明春的會試,實在是無暇風流。而一旦會試之後,即被搜捕入獄。出獄後,仕途斷絕,顏面掃地,妻子出堂,門庭冷落,僅以賣畫為生,慘淡經營,漸入困境,詩作中再也看不見滿紙雲霞,看不見達意瀟灑,多的倒是「悲老大」、「病酒身」、「囊沒錢」之類,有感傷語,有失意語,有警世語,有自慰語,有曠達語,但絕無自傲語。
  但是,也有人認為,唐伯虎少年得志,有青雲直上之勢,中年突遭貶遏,憤而佯狂自傲,稱自己為「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或亦有之。
  其一,《吳郡二科志》有較強的史料價值。據有關專家考證,閻起山,字秀卿,長洲人。生於成化十九年(1483),卒於正德二年(1507),享年僅二十四歲。他少年時代就開始結交吳中名流,與文徵明等人有比較密切的交往。《吳郡二科志》撰於弘治十六年(1503),正值唐伯虎盛年,故其記述可信度應與祝枝山相當。這條史料,曾為清初史家尤侗的《明史擬稿》和王鴻緒《明史稿》襲用。書中還記有楊循吉、祝允明(即枝山)、文璧(即征明)、徐禎卿、桑悅、張靈等人之事,大多親切、平允可讀。閻起山以當時人寫當時事,以圈內人寫圈內事,應為確證,不可因為唐伯虎護短而抹殺其史料價值。
  其二,古代文人畫士常有刻章明志的雅趣,唐伯虎也不例外。二十五歲那年,相繼失去了五位親人,他想,難道自己的名號「伯虎」和那象徵災難的「白虎星」有什麼關聯嗎?他不相信命運,索性就自稱「白虎」,還刻了一枚以「白虎」命名的印章,堂而皇之地蓋在許多傳世畫作上。這既是一種無奈的自嘲,更是他反叛性格的充分體現。此外,他的名號除「子畏」外,還有「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史」等,大都是一時一事的觸動,興之所至而為。當他鋃鐺入獄之後,浪跡江湖之時,他的才華,他的傲氣,他的自嘲與玩世不恭,促使他刻一枚「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印章,以宣洩心中的塊壘,是完全可能的。
  其三,「科場舞弊案」發生後,唐伯虎的功名仕途遭到了滅頂之災。真個是心比天高,命如紙薄!沮喪、失望、屈辱、悲憤… …本來就恃才狂放的唐伯虎,自然就採取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思維和生活方式,以尋求自我解脫。他開始浪跡江湖,佯狂不羈,出入於茶肆酒樓,流連於煙花柳巷,既然做「正統文人」無望,他的叛逆性足夠支持他以「風流才子」自居。這既是一種宣洩,也是一種抗爭,既嘲弄了當局,也在嘲弄自己。
  其「風流」之情躍然紙上。在古代,妓院承擔著社交的職能,文人名士在妓院中廝混,是一種時尚。從明代的復社諸公,熟知的如侯公子,到民初的黨國新貴,熟知的如蔡鍔,都曾以妓院為背景,縱橫捭闔。《明史》載:祝枝山成名之後,「求文及書者踵至,多賄妓掩得之」。意思是,祝枝山常常留宿妓院,向他求文、求字的人成群結隊,大多是通過賄賂妓女,採取突然襲擊手段,才能得到。唐伯虎在《言懷》中緬懷往事時也說:「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樂月中眠。」又說:「十載鉛華夢一場,都將心事付滄浪。」有人讀到唐伯虎晚年言貧歎病的詩,就以為他冬烘、迂腐,並不風流,實在是天大的笑話!
  至於是否會自署「第一」的問題,首先是,在「江南四大才子」的民間排名中,唐伯虎本來就是第一;其次是,唐伯虎也是一時激憤之作,不會考慮得那麼仔細;第三,在「四大才子」中,長於唐伯虎十歲的祝枝山,是溫厚長者,略小於唐伯虎的文徵明是謙謙君子,更重要的是,他們本來就是患難與共的朋友,理解他的痛苦,理解「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宣洩力度,都希望他在佯狂自謔中解脫,而不會同他計較。
  其四,唐伯虎不拘禮法,常有驚世駭俗之舉,所以,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也很自然。《明史》載:「(子畏)性穎利,與裡狂生張靈縱酒,不事諸生業。」他們的另一個好友就是祝枝山。這三個人都以放浪不羈、恃才傲物聞名於世。《堯山堂外紀》記載:在一個下雪的日子,他們三人穿著破衣,裝扮成乞丐,敲漁鼓,唱《蓮花落》,挨家挨戶討錢,得錢後沽酒買肉,跑到荒郊野外的破廟中痛飲。口裡還說,「這種快樂,可惜沒讓李白知道!」正是這種幽默、開朗、怪誕、荒唐、玩世不恭的行為,才給他留下了「風流才子」的美名。
  其五,「風流才子」必備條件有三:一要有口筆雙佳之才,二要有體態風流之貌,三要有流連風月之行。以「才」而論,在「江南四大才子」中,祝枝山以「書」名,文徵明以「畫」名,徐禎卿以「詩」名;兼掩三家之長,號稱詩、書、畫「三絕」的,只有唐伯虎。以「貌」而論,祝枝山右手六指,故自號「枝指生」以自嘲,且在四人中年齡最長,比唐、文大十歲,比徐大十九歲,到徐禎卿比肩之日,他已老大不小了;而徐禎卿雖是年輕,但容貌醜惡,《明史》載,禎卿舉進士後,曾備館選,「以貌寢不與」。寢者,醜陋也。他自然也戴不上「風流才子」的桂冠。
  至於那位文徵明,書、畫均佳,不能說無才;但在科舉道路上卻很坎坷,從弘治乙卯(1495)二十六歲到嘉靖壬午(1522)五十三歲,十次應舉均落第,直至五十四歲才受薦以貢生進京,待詔。也扛不起「風流才子」的大旗。只有擺脫了名利羈絆的唐伯虎,青春年少,才華橫溢,特立獨行,放蕩不羈,才能擔當起「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重任,成為明代經濟文化高速發展的大江南的形象代言人。稱唐伯虎為「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他是當之無愧的。
  至於他到底刻過「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印章沒有,並不重要;他到底「點」過秋香沒有,也不重要;他老了,哭窮叫苦了,也不重要。人們需要一個高標傲世、風流儒雅、蔑視禮法、可愛可親的形象,便把許多風流韻事異口同聲地附會在他的身上。編《明史》的張廷玉先生早就看出了這個秘密。他在《唐伯虎傳》後寫道:「吳中自枝山輩以放誕不羈為世所指目,而文才輕艷,傾動流輩,傳說者增益而附麗之,往往出名教外。」
  「增益而附麗」,使得民間傳說中的唐伯虎,比現實中的唐伯虎更為生動,更加豐滿,也更加出色。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7-21 06:45 , Processed in 0.10830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