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09|回復: 0

[稗官野史]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30位智謀之士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9-9-27 02:58: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姜子牙。姜尚,名望,呂氏,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漢族,生於公元前1156,死於公元前1017年,先後輔佐了六位周天子,因是齊國始祖而稱「太公望」,俗稱姜太公。東海海濱人。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為「太師」(武官名),被尊為「師尚父」,輔佐文王」。後輔佐周武王滅商。因功封於齊,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他是中國歷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代表作《六韜》。
  伊尹,名摯,(前1649年-前1549年?),出生於有莘國空桑澗,因為其母親為侁民,在伊水住居,以伊為氏。伊尹為中國商朝初年著名丞相、政治家,是中華廚祖,尹是右相之意。他本是有莘氏的陪嫁奴隸。他陪嫁到商湯那裡,為商湯廚師。伊尹有遠大抱負,不甘作奴隸,於是利用向商湯進食機會向商湯分析天下形勢。商湯很欣賞他,便取消了伊尹奴隸身份,並提拔他為宰相。前1600年,他輔助商湯滅夏朝,商朝建立。他任丞相期間,整頓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經濟比較繁榮,政治比較清明。太甲即位時昏庸無能,伊尹軟硬皆施,把太甲流放到桐地(今河北臨漳),建宮居住,達三年之久。伊尹自行攝政管治國家。直到太甲後悔了,才迎回太甲,復辟執政,使太甲變成了一位聖君。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漢族,傳為漢初城父人,今亳州市城父鎮。劉邦的謀臣,秦末漢初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漢初三傑」(張良、韓信、蕭何)之一。以出色的智謀,協助劉邦在楚漢之爭中最終奪得天下。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雲遊。張良去世後,謚為文成侯。《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初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現出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後世敬其謀略出眾,稱其為「謀聖」。
  樂毅,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生卒年不詳,漢族,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魏將樂羊後裔。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司馬懿(179~251),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屬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托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全權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平生最顯著的功績是多次親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的北伐。死後謚號舞陽宣文侯,次子司馬昭被封晉王后,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劉基(1311.7.1~1375.4.16)字伯溫,謚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及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呂不韋(?~前235年),戰國末期衛國著名商人,後為秦國丞相,政治家、思想家,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人。呂不韋是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里在城南大呂街,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所以積累起千金的家產。他以「奇貨可居」聞名於世,曾輔佐秦莊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國相邦十三年,其門客有三千人。呂不韋組織門客編寫了著名的《呂氏春秋》(又稱《呂覽》),也是雜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孫武(約前535~?),字長卿,漢族,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一說博興,或說廣饒)人。著名軍事家。曾率領吳國軍隊大破楚國軍隊,佔領了楚的國都郢城,幾滅亡楚國。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孫臏(?~前316年),其本名孫伯靈(山東孫氏族譜可查),是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漢族,山東鄄城人。生於戰國時期的齊國阿鄄之間(今山東省的陽谷縣阿城鎮,鄄城縣北一帶)。傳為著名軍事理論家孫武後人,著述有《孫臏兵法》,指揮著名戰役有「馬陵之戰」等。
  杜如晦(585~630),字克明,漢族,京兆杜陵(今中國陝西西安市長安區)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中的主要謀臣之一,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中國唐初名相。與房玄齡並稱「房謀杜斷」。
  徐庶,字元直,穎川(治今河南禹州)人。漢末三國時期人物,本名福,後因為友殺人而逃難,改名徐庶,自此遍訪名師,與司馬徽、諸葛亮等人為友。先曾仕官於新野的劉備,後因曹操囚禁其母而不得不棄備投操,臨行前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之才。此後徐庶仕魏,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房玄齡是唐代初年著名良相、傑出謀臣,大唐「貞觀之治」的主要輔臣之一。他是一位出身「書香世家」的純正儒生,跟隨秦王十年艱辛征戰;終生「效父清白」的飽學之士,輔佐太宗二十載穩任首宰。房玄齡智能高超、功勳卓越、地位顯赫。但他善用偉才、敏行慎吉、自甘卑下、常行讓賢。「群星捧月月隱平,治世夜空燦月明」,是對他特有的名臣氣度、良相風格的贊言。作為一名雅士,他頗具可佩可學的典範;作為一代勳臣,他堪稱可歌可頌的英賢。
  曹參(?~前190年),字敬伯,漢族,泗水沛(今江蘇沛縣)人,西漢開國功臣,名將,是繼蕭何後的漢代第二位相國。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跟隨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身經百戰,屢建戰功,攻下二國和一百二十二個縣。劉邦稱帝后,對有功之臣,論功行賞,曹參功居第二,賜爵平陽侯,漢惠帝時官至丞相,一遵蕭何約束,有「蕭規曹隨」之稱。
  李斯,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協助秦始皇帝統一天下。秦統一之後,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後與趙高合謀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為趙高所忌,腰斬於市。
  杜預(222~285),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西晉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滅吳統一戰爭的統帥之一。歷官三國魏尚書郎、河南尹、度支尚書、鎮南大將軍、當陽縣侯,官至司隸校尉。功成之後,耽思經籍,博學多通,多有建樹,被譽為「杜武庫」。著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及《春秋釋例》等。
  管仲(約前723或前716~前645年)名夷吾,謚曰「敬仲」,漢族,穎上(今屬安徽)人,史稱管子。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周穆王的後代。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管仲的言論見於《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羊祜(221~278),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東費縣西南)人。西晉開國元勳。博學能文,清廉正直,娶夏侯霸之女為妻。曾拒絕曹爽和司馬昭的多次征辟,後為朝廷公車征拜。司馬昭建五等爵制時以功封為鉅平子,與荀勖共掌機密。晉代魏後司馬炎有吞吳之心,乃命羊祜坐鎮襄陽,都督荊州諸軍事。在之後的十年裡,羊祜屯田興學,以德懷柔,深得軍民之心;一方面繕甲訓卒,廣為戎備,做好了伐吳的軍事和物質準備,並在吳將陸抗去世後上表奏請伐吳,卻遭到眾大臣的反對。咸寧四年(278),羊祜抱病回洛陽,同年十一月病故,並在臨終前舉薦杜預自代。
  耶律楚材,契丹族,傑出政治家,蒙古帝國時期大臣。1215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攻佔燕京時候,聽說他才華橫溢、滿腹經綸,遂向他詢問治國大計。而耶律楚材也因對腐朽的大金失去信心,決心轉投成吉思汗帳下以拯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百姓。他的到來,對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產生深遠影響,他採取的各種措施為元朝的建立奠定基礎。
  蘇秦(前337年~前284年),字季子,漢族,東周戰國時期周王室直屬雒陽(今河南洛陽)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與張儀齊名。為鬼谷子王詡的徒弟。遊說六國期間,蘇秦先奉燕昭王命入齊,從事反間活動,使齊疲於對外戰爭,以便攻齊為燕復仇。齊宣王末任齊相。秦昭王與齊湣王並稱東西帝。他勸說齊王取消帝號,與趙平原君約五國攻秦,被趙封為武安君。五國合縱攻秦,迫使秦廢帝號,歸還部分魏趙土地。而後,齊國乘機攻滅宋國。被趙奉陽君行詐,奉陽君被殺後,發動韓、趙、燕、魏、齊諸國合縱,迫使秦國廢帝退帝。蘇秦以一己之力促成山東六國合縱,使強秦不敢出函谷關十五年,又配六國相印,叱吒風雲。後世敬仰其成就,以「蘇秦背劍「來命名武術定式,十分形象,通俗易懂,更取其縱橫捭闔之意。
  范增(前277~前204)漢族,秦末居鄛(今安徽巢湖市亞父鄉,一說安徽桐城市練潭)人。秦末農民戰爭中為項羽主要謀士,被項羽尊為「亞父」。公元前206(漢元年)隨項羽攻入關中,勸項羽消滅劉邦勢力,未被採納。後在鴻門宴上多次示意項羽殺劉邦,又使項莊舞劍,意欲藉機行刺,終未獲成功。漢三年,劉邦被困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用陳平計離間楚君臣關係,被項羽猜忌,范增辭官歸里,途中病死。
  範文程(1597-1666),字憲鬥,號輝岳,遼東瀋陽衛(今遼寧瀋陽)人。清朝初年大臣,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第十七世孫。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開始為後金政權效力,此後侍奉清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世祖(順治帝)、聖祖(康熙帝)四代皇帝。隸屬滿洲鑲黃旗。
  范蠡,字少伯,漢族,春秋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謀士和實業家。後人尊稱「商聖」。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制度,而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助勾踐興越滅吳,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激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變官服為一襲白衣與西施西出姑蘇,泛一葉扁舟於五湖之中,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乃中國儒商之鼻祖。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荀彧(163~212),字文若。穎川穎陰(今河南許昌)人。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自小即有人稱其為「王佐之才」。荀彧在戰略上為曹操制定並規劃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包括勸曹操迎漢獻帝至許昌,「迎奉天子」;戰術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官至侍中,守尚書令,謚曰敬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被人敬稱他為「荀令君」。
  荀攸(157~214),表字公達,穎川穎陰(今河南許昌)人。荀彧之侄,傑出戰術家,被稱為曹操的「謀主」,擅長靈活多變的克敵戰術和軍事策略。荀攸在何進掌權時期任黃門侍郎,在董卓進京時曾因密謀刺殺董卓而入獄,後棄官回家。曹操迎天子入許都之後,荀攸成為曹操的軍師。曹操征伐呂布時荀攸勸阻了曹操退兵,並獻奇計水淹下邳城,活捉呂布。官渡之戰荀攸獻計聲東擊西,斬殺顏良和文丑。又策奇兵,派徐晃燒袁紹糧草,同時力主曹操接納許攸,畫策烏巢,立下大功。官至尚書令。正始五年(244)被追諡為敬侯。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7-19 10:33 , Processed in 0.09626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