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66|回復: 0

[稗官野史] 中國歷史上真實的10大武林高手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0-1-16 00:04: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無論是《三國演義》、《水滸傳》、《隋唐演義》、《說岳全傳》等古典英雄演義小說﹐還是金庸、古龍等現代武俠大師的經典作品﹐都塑造了一批家喻戶曉、武功高強的英雄形象﹐這裡有縱橫沙場、馬上無敵的猛將﹐也有馳騁江湖、閃展騰挪的俠客﹐他們的形象閃光奪目﹐他們的武勇超凡脫俗﹐他們的威名響徹雲霄﹐他們故事廣為流傳… …小說畢竟是虛構的﹐文學的手法總是誇張的﹐歷史之上是否存在過這樣的英雄?每一個朝代都有一些武功蓋世、萬夫不當的佼佼者﹐他們到底是誰?
  1、華佗東漢名醫。他創編的五禽戲被稱作是中國最早的武術套路﹐因此也有人把華佗稱為中國武術的創始人。華佗一生有弟子多人﹐其中彭城的樊阿、廣陵的吳普和西安的李當之﹐皆聞名於世。吳普著有《吳普本草》﹐李當之著有《李當之葯錄》﹐樊阿喜針灸﹐這三個弟子後來均成為有名望的醫家。廣陵郡的吳普﹐投華佗為師學醫﹐得到了華佗的教誨﹐他不單醫術高明﹐而且高壽百歲﹐耳不聾﹐眼不花﹐髮不白、齒不落。最早記載了「五禽戲」的正史是《後漢書》、以及《三國誌》。其後南北朝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也有提到五禽戲。每一禽戲有若干動作組成套路。由華佗將導引術與五行、臟象、氣血、經絡等學說結合創編而成。
  2、岳飛南宋抗金名將。傳說形意拳就是由岳飛所創﹐不過近年來有許多人持不同意見。儘管如此﹐岳飛仍不失為一位武術家﹐因為少年時他就拜同鄉周侗(也是當時宋朝有名的武術家)為師習武。北宋徽宗崇寧2年﹐岳飛生於河北省真定府路的相州(今河南省安陽)湯陰縣永和鄉孝悌裡。據《湯陰縣誌》記載岳飛還未成年﹐就能拉開三百斤(約180公斤)的硬弓﹐能引發八石(約合440公斤)的腰弩。岳飛武藝高強﹐這和他幼年拜名師學藝分不開的。他拜同鄉著名武師周侗學射。隨著岳飛武藝的精進﹐在周侗去世後﹐他渴望再拜武師學藝深造﹐宣和4年(1122)岳飛20歲時拜當地一名著名槍手陳廣習武﹐這就是岳飛習武過程中的第二個武師。拜陳廣為師是岳飛在習武生涯中一個新的轉折﹐據考陳廣向岳飛傳授了具有博刺殺敵、實戰格鬥的「技擊」和「刀槍技藝」﹐由於陳廣悉心傳授﹐岳飛潛心研習﹐使他的刀槍技藝和技擊武藝十分高超﹐成為「一縣無敵」的姣姣者。
  岳飛十分崇拜三國時期關羽、張飛二人的武藝和功名﹐可以說岳飛青少年時代習武曾深刻受到關張二人在民間流傳故事的感染﹐希望將來能成為一個精通武藝﹐為國建功的關張式英雄人物﹐直到岳飛從軍後還將關張作為自己的楷模。岳飛曾多次充軍﹐自從他24歲那年充軍後﹐就逐漸遠離了他的出生地湯陰縣﹐直至岳飛遇害﹐他再也沒有回到過自己的故鄉土地。他立志盡忠報國﹐每戰嘗自為旗頭﹐身先士卒﹐在抗擊金軍的戰場上﹐他的武藝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施展。
  岳飛善使鐵槍﹐曾與金軍惡戰於太行山一帶。岳飛位至將帥﹐但每次戰鬥中都一馬當先﹐衝鋒在前。他在《五岳祠盟記》中說﹕「余發憤河朔﹐起自相台﹐總發從戎﹐歷二百餘戰。」他轉戰南北﹐身經百戰﹐屢建奇功。岳飛在38歲時﹐亦即岳飛遇害前一年的紹興10年(1140)﹐這年的7月初十﹐敵軍從郾城縣北五里店方向湧來﹐一部將向岳飛提出避其鋒芒﹐都訓練霍堅攔住岳飛所騎馬頭說﹕「相公為國家重臣﹐安危所繫﹐奈何輕敵?」岳飛不聽其勸﹐霍堅用力攔住馬韁不放﹐岳飛用鞭打開其手﹐策馬衝向敵陣﹐他躍馬揚刀瞥見金陣中一個身披紫袍的將領﹐便奮勇向前揮刀將其劈死。在清掃戰場時﹐從身披紫袍將領身上發現書有「阿骨雜孛堇」字樣的紅漆牌子﹐知其乃金軍的重要將領。這次戰役是岳飛最後一次在戰場上施展自己的武藝﹐從此離開了他一生忠心報國的抗金戰場﹐被「莫須有」的罪名所害﹐英年39歲。
  從南宋以後的八百多年間﹐沒有哪一個古代歷史人物能同岳飛一樣﹐得到各階層人士的最普遍崇拜和愛戴。在中國歷史上論武藝與岳飛齊名者可謂大有人在﹐為什麼人們要奉岳飛為「武聖」呢?在很大程度上﹐恐怕與岳飛的人品精神和他大智大勇的文韜武略相關聯。
  3、張三豐明代武當山道士﹐武當拳的創始人。曾一人擊退匪徒百餘人﹐明太祖朱元璋曾邀請他入朝為官﹐被他婉言謝絕。據說張三豐有時候三五天吃一頓飯﹐有時候兩三個月才吃一次飯。精神好的時候穿山走石﹐累了的時候鋪雲臥雪。有時一日走千里﹐人皆異之﹐咸以為神仙中人。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特意叮囑使者﹕「有張玄玄﹐可請來。」但始終沒有找到張三豐。明武宗時候的李性之﹐說在正德年間(1506~1521)﹐入武當山遇張三豐而得訣﹐算起來﹐其時張三豐已二百五六十歲。
  4、張松溪武當松溪派創始人。張松溪﹐明代鄞縣(屬浙江寧波)人。嘉靖年間以內家拳享名於寧波府。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的張松溪是張三豐的第四個徒弟﹐武當七俠之四。據說拳勇之術有二。一為外家。一為內家。外家則少林為盛。其法主於搏人。而跳踉奮躍。或失之疏。故往往得為人所乘。內家則松溪之傳為正。其法主於禦敵。非遇困危則不發。發則所當必靡。無隙可乘。故內家之術為尤善。他的拳術不傳外人﹐非入室弟子﹐不以相授。
  5、戚繼光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著有多部武學巨著﹐手下俞大猷等名將也是當時著名武術家﹐戚繼光所訓練的士兵能夠以一當十﹐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具戰鬥力的部隊。棍、刀、槍、叉、鈀、劍、戟、弓、矢、盾牌之技藝﹐戚繼光無所不精﹐然而﹐他更重視拳法。他認為﹐拳法雖似與實戰關係不大﹐但是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拳為武藝之源﹐為初學入藝之門也。因而他從最簡單、最枯燥的一拳一腿練起﹐著眼於一招一式﹐最忌好高騖遠。
  據史載﹐他練拳時身法便﹐手法利﹐腳法輕﹐腿法騰﹐達到了勢勢相承﹐遇敵制勝、微妙莫測、窈焉冥焉的高超境界。戚繼光並不滿足於繼承家傳﹐而是根據自己的素質、條件、稟賦、氣質﹐吸取各家精華﹐在拳術方面他借鑒宋太祖的三十二勢長拳、六步拳、猴拳﹐以及溫家的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二十四棄探馬、八閃翻、十二短等。同時﹐他融合了各派招法﹐如嘉靖年間在山東著稱一時﹐各具特色的李半天之腿法、鷹爪王之拿法、千跌張之跌法、張伯敬之打法。戚繼光為改進一拳法﹐特地走一百多里的山路到深山中拜一高僧為師﹐研習拳術。最終﹐戚繼光憑著鍥而不捨的精神﹐廣采博收﹐創造了一套完整實用的拳法。他融手、肘、膝、胯、腿法兼用一身﹐鑄跌、打、摔、拿、踢五大技擊法於一爐﹐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戚家拳」。
  戚繼光不僅拳術精通﹐對槍法和棍法也頗有研究。他的槍法是祖傳的﹐在當時已負盛名。但戚繼光並未滿足﹐仍力求在槍法上有新的突破。他求教名家唐順之﹐經唐順之指點﹐對所練槍法作了改進﹐使之更加完善。他被公認為是第一流的槍手。抗倭明將俞大猷精棍法﹐在軍中很有名氣﹐戚繼光就抽空向他學習。由於基本功踏實﹐進步很快﹐後來軍營舉行比賽﹐最後由戚繼光同俞大猷比試棍法﹐出乎意料﹐戚繼光竟勝了老師俞大猷。由於戚繼光資質好﹐先後學會了少林風魔棍法、青風棍法、楊氏棍法、巴弓拳棍法等等﹐使槍棍之術更加精湛。
  戚繼光不僅精通中國武術﹐且不排斥域外搏擊術。在與倭寇的屢屢交手中﹐他發現倭寇使用的倭刀﹐頗具實戰價值。在一次作戰中﹐戚繼光獲得了一本《日本古刀譜》﹐其中有一段日本長刀的「習法」﹐他又從而演之﹐乃著成《辛酉刀法》一譜。這種刀法合中日兩國刀法的精華﹐自成一體﹐再配上仿製的日本長刀﹐威力無比。
  另外﹐為破日本的長刀﹐戚繼光將民間一種曬衣用的「竹杈」﹐用作兵器﹐專破日本長刀。因「竹杈」長杈多﹐可將敵拒在六七步之外﹐敵人怕竹杈七杈八刺地刺傷眼目﹐不敢逼近。如敵人舉刀劈來﹐可用「竹杈」迎頭架住。敵刀砍上「竹杈」節時﹐其刀即嵌陷在「竹杈」中﹐一時鉗住出不來﹐杈頭尖利﹐乘勢直刺過去﹐敵人定當慘敗。後來戚家軍廣泛採用此法﹐大破倭刀﹐取得重大勝利。
  戚繼光在戎馬倥傯之中﹐寫下了武術論著《紀效新書》。在中國廖若晨星的武術史料中﹐這本專著十分珍貴。戚繼光的武學研究﹐豐富了武術的內容﹐使戰爭年代的格鬥搏擊之術和平時的健身強體之術融為一體﹐並得到發展。在著《紀效新書》之後﹐他又著《練兵紀實》一書﹐為指導當時邊防部隊的訓練和反侵略戰爭都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福建、浙江倭患平息後﹐戚繼光又被調往北方的薊門﹐擔任京師防衛重任。公元1587年﹐戚繼光在家鄉病逝。
  6、武術家甘鳳池清初著名武術家。甘鳳池﹐江蘇南京人﹐清代著名武術家﹐生卒年不詳。先後拜黃百家、一念和尚為師﹐精內外家拳﹐善導引之術。江湖人稱「江南大俠」﹐著有《花拳總講法》。時因違反漢人不可聚眾習武之禁令及被懷疑有反清復明之疑﹐為清兵追捕﹐隱居江浙。據清人王友亮著《甘鳳池小傳》說﹐他年八十餘﹐終於返鄉。
  甘鳳池是位名震四方的江湖大俠﹐吳敬梓所著《儒林外史》中的義士鳳老爹寫的就是他。甘鳳池原是南京人氏﹐自小父母雙亡、孤苦伶仃﹐自幼不喜讀書﹐卻愛好武功﹐結交江湖俠客﹐十幾歲時﹐就以提牛擊虎的小英雄名揚江南。《清史稿•甘鳳池傳》說他勇力絕人能提牛。
  甘鳳池聽說拳家多出浙東﹐如張松溪、單思南、王來咸、黃百家等都是明朝以來的內家拳家﹐稱雄江南。他決心去浙東求師深造﹐便離開金陵﹐隻身來到四明山。當年的四明山﹐山林茂密﹐古木參天﹐經常有猛虎出沒其間﹐當地人都不敢單身入山。
  當時浙江餘姚城有位內家拳家黃百家﹐是著名的思想家和史學家黃宗羲之子。黃宗羲在清兵南下時﹐曾招募義軍﹐成立「世忠堂」進行過武裝抵抗。明亡後﹐他要求百家舉業習武﹐繼承自己的抗清主張。黃百家拜王來咸為師﹐盡得內家之妙﹐功夫精深。這一天﹐黃百家聽說縣城高昇客棧來了個打虎小英雄甘鳳池﹐覺得有點來頭﹐便特意來到客棧訪問﹐正好遇見甘鳳池﹐經過一番試煉﹐百家收鳳池為徒﹐將內家拳等武術一一傳授給他。三年過後﹐黃百家把甘鳳池叫到身邊說﹕「老夫的全部本領都已傳授給你﹐如今﹐離本縣八十里的大嵐山上﹐匯聚著各方英豪﹐行仁義之師﹐你練就一身武藝﹐要為人民仗義行俠﹐正可到那裡幹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後來甘鳳池即在那裡又拜一念和尚為師學習少林拳法﹐並開始他一生行俠仗義、行醫濟世的傳奇。傳說他曾協助女俠呂四娘闖入清宮行刺雍正。此事雖然與史無據﹐但也說明他多少有「反清復明」的思想。
  7、董海川八卦掌創始人。董海川生於清代嘉慶年間(1797~1882)﹐河北省文安縣米家塢人﹐幼年喜學各家拳術﹐及長訪師江南﹐在九華山下見一壯漢盤樹繞行﹐順逆轉換之間辮子竟可立起(氣血充足的表現)﹐便向前詢問。壯漢指引董海川去其師父雲盤老祖處。自此﹐董海川在九華山雲盤老祖門下學藝﹐歷經幾個寒暑﹐盡得其藝﹔臨別時師父贈雙鉞並叮囑﹕「武藝已經是高手中的高手﹐但轉掌(當時還沒有八卦掌這個稱呼)這門練法並不完善﹐你要把它完善起來並發揚光大。」
  董海川下山後來到了京城﹐經人介紹於京師肅王府中任雜役(董海川入王府但並不是太監﹐一是王府雜役不是一定要太監才能做﹔二是當時董海川早已成年﹐而要當太監一般都是自小閹割且有生命風險﹐更別說一個成年人了﹐要是閹割那是九死一生。在現今的程式八卦掌中﹐認為董海川不是太監)。
  在一次王府的比武中﹐董海川端著盤子從眾人身後躍到前面﹐救下被王府護衛首領沙回回(因為是回族人﹐姓沙﹐所以人們叫他沙回回。此人心術不正﹐但鐵砂掌功力極高﹐董海川弟子馬維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7-18 13:01 , Processed in 0.11537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