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67|回復: 0

[保健資訊] 正確了解過動症 幫助孩子穩定成長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1-9-15 04:56: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


究竟怎樣算是「過動」呢?臨床心理師陳南君建議,家長需要先對過動症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在治療過程中成為孩子最大的助力。

擁有健康活潑的孩子,幾乎可說是每對父母的願望。然而小孩要是活潑過了頭,卻容易造成家長和老師的困擾。究竟怎樣算是「過動」呢?臨床心理師陳南君建議,家長需要先對過動症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在治療過程中成為孩子最大的助力。

活動量大不一定是過動 自我控制品質為關鍵
提到「過動症」,一般人腦中可能會浮現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中文全名叫「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一種腦部功能異常的疾患,根據孩子的核心症狀可分為:不專注型、過動/衝動型,以及混合型三種型態。

陳南君指出,過動及衝動行為屬於外顯行為,有此症狀的孩子,比較容易被家長或學校老師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進而尋求專業協助;而不專注型的孩子比較容易被認為是在發呆、恍神或學習動機低落,由於這些症狀比較不會干擾團體活動的進行,就不容易被辨識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活動量大並不表示就是過動。陳南君提醒:「活動量是一種氣質,孩子的活動量大,並不一定就是過動,因為ADHD的過動與衝動並不是以一個人的活動量多寡來判斷,而是以自我控制的品質來進行判斷。」

療程設計 協助自我提醒與控制
一旦被確診ADHD,會有怎麼樣的療程呢?陳南君說,治療師會先幫孩子做完整的評估,了解他們在哪些類型的注意力有困難、衝動控制的能力、以及目前所遭遇的困難情境,再進行治療。她進一步指出,在治療中通常會幫孩子設計難度適中的活動,誘發其專注力和自我控制,幫助他們去體驗這種專注、抗拒分心、和自我控制的感覺,再逐步地減少給予孩子的協助,讓他們漸進式地學會自我提醒與控制。

了解症狀、積極參與治療  家長是孩子最大後盾
ADHD的症狀不只影響孩子的學習表現,也會影響其生活習慣的建立、人際互動、以及親子關係。孩子受到注意力和自我調控能力的限制,使其在各種領域的表現時好時壞,也容易因為表現不如預期而發脾氣、感到挫折、或沒有信心,家長也因為難以判斷孩子到底是「有困難」還是「不願意」,而誤以為孩子是不用心,進而引發更多的親子衝突。

陳南君強調,當孩子確診ADHD,家長的角色也相當重要。對於孩子的症狀有所理解,並且積極參與治療,把治療中學到的方法運用在家庭生活中,可以陪伴孩子穩定的進步。此外,家長也可以接受親職諮詢,學習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與溝通方式,成為孩子最好的後盾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7-23 22:34 , Processed in 0.11025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