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14|回復: 0

[保健資訊] 發炎性腸道疾病 「炎」來是這樣!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23-6-21 04:30: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


發炎性腸道疾病有病情上下起伏的特性,病友常需要調整藥物,能與醫師緊密保持醫病溝通是最重要的。

爲推廣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認知,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攜手台灣腸治久安協會日前於台北市長官邸辦理了《「炎」來是這樣》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會活動,病友及家屬們齊聚一堂,一起瞭解「發炎」在IBD當中的角色。

發炎性腸道疾病是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的統稱,台灣腸治久安協會楊式光理事長表示,許多病友們都與IBD相伴一生,大家積極治療的心情令人動容。本次舉辦病友會活動,除邀請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李柏賢及台北馬偕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資深主治醫師林煒晟分享疾病衛教,也因應疫情解封國境開放,安排疾病控制優良的病友分享IBD出國旅遊的注意事項,並規劃軟性課程,教導病友們探索自己的腸胃道張力,更有長達40分鐘的Q&A環節,讓病友們能將疾病照護大小事,諮詢現場專家,達成更好的疾病控制。

免疫系統自己打自己 適當用藥有機會免開刀
李柏賢醫師指出,腸道發炎性疾病是免疫系統自己攻打自己,而戰場就在腸胃道,造成發炎、潰瘍,以拉肚子、血便、肚痛的方式表現出來。若疾病控制不佳,免疫系統恐會攻擊腸道外部位,導致關節炎、皮膚病灶、心血管阻塞等問題。

醫病溝通決策在治療中扮演重要角色,除了傳統藥物外,IBD目前也有新型生物製劑及小分子藥物等治療武器。「統計資料發現,生物製劑的使用不只改變治療模式,更看到許多病人因此無需開刀。」李柏賢醫師補充,除生物製劑外,目前亦有健保有條件給付的小分子藥物,病友無需長時間在醫院接受注射治療,讓IBD也能達成「返家治療」的治療模式。

IBD害怕大腸鏡檢查? 醫暴:有重要意義
李柏賢醫師表示,IBD的治療目標爲內視鏡黏膜癒合。當黏膜癒合,病人需要手術治療、反覆住院的機率會隨之下降,未來其他併發症及癌症風險也隨之降低。腸道反覆發炎與修復,若修復出錯就可能變成大腸癌,因此確認黏膜狀況相當重要,呼籲病友不要害怕大腸鏡檢查。

「糞便鈣衛蛋白」是IBD的重要指標,李醫師進一步表示,當數值大於300,就能預測在未來一個月內會急性發作,因此若發現糞便鈣衛蛋白數值飆高時,建議與醫師討論治療策略。

留意FODMAP 避免腹部脹痛問題
林煒晟醫師分享,日常飲食中,病友們應有FODMAP的基本概念:意即可發酵的寡醣、雙醣、單醣及多元醇,若屬於高FODMAP食物,則食物分子小、滲透壓高、腸道不好吸收,水分容易跑到腸道,創造細菌發酵的環境,造成病人易腹脹、腹痛。

林煒晟醫師指出,低FODMAP飲食較適合IBD病友,例如:胡蘿蔔、黃瓜、葡萄、雞肉、蛋、馬鈴薯等。隨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PLUS28 論壇|討論區

GMT+8, 2025-7-19 19:31 , Processed in 0.10205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